隐私为何如此重要 论目前财富管理行业隐私难题

联系猫总

一个小小的事情引发的思考

前一段日子,郑爽突然火了,毕竟代孕这个事情传出来是一件非常有争议的事情。我并不关心这个事情本身,但是却看到了代孕机构以此为契机直接趁火打劫暴露其信息的问题。而这件事情之后,许多机构貌似看到了发财的新途径,那就是对客户的本身动手脚,毕竟很多明星大佬身价很高,自己一个小小的机构做一单也赚不了这么多钱,但是如果能多收些“塞口费”,那么收益就不同了。而很多打客户也怕事,类似代孕这种事情一旦被暴露基本就相当于“社会性死亡”,就是把自己的生涯葬送,所以往往在遇到商家勒索的时候只能乖乖花钱了事。

而恰巧,关于代孕机构客户信息的商业保密条款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指导,这意味着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客户在接受相关服务的同时,也没有请律师做好相关的隐私泄露责任条款的制定。毕竟是非金融行业,很多事情案例参考非常少,往往只有暴露了才知道问题。

金融行业目前的隐私保护现状

首先,金融行业尤其是正规银行、券商、基金公司这一类机构的隐私保护已经比2010年那个时代进步了很多,而且这类行业的对公或者高净值客户在签署相关协议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些保密条款,这一点完爆很多非金融机构。尤其是目前全行业普及CRM之后,很多客户的信息只有客户授权才可以让客户经理看到,只要数据库管理员不来个“脱裤“就没问题。

但是这类宏观的隐私安全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多客户所关心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库管理的自动化程度相当的高,出现问题追责往往非常简单,只要找到相关责任人即可。但是在一些三方机构,尤其是仍然以客户经理模式驱动的行业,往往是安全的重灾区。而很多案例也恰恰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永远是最容易背叛的生物

传统机构:功亏一篑的最后一个环节

为什么说功亏一篑?原因就是传统机构真的做得非常不错,客户经理培训合规性和CRM建设都得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唯独在客户经理和客户接触的最后一环出披露。因为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客户经理不可能有通天的本领入侵数据库或者干一些难以想象的黑客神操作。但是往往私下里私自和客户的交流是无法控制的,而很多人私下记录客户信息的小本子一直都是很多银行客户经理的小习惯,以便日后跳槽的时候可以带走重要的客户资源。当然,这些纯粹是属于一些正常的操作,由于业界长期的保密协议制度以及规范的客户经理交接制度往往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逐渐看到混乱的影子

这也许是我觉得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真的太需要改进了,尤其是很多私募基金机构,客户起投资金动辄100万起,但是由于现有的管理模式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对应以及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线上管理模式尚未在这些领域普及所以才会让很多人有机可乘。而恰恰,这类机构是最需要实施严格的客户信息管理的地方(毕竟都是有钱人)。由于这类机构一般客户数量比较少,只有少数机构机构(比如诺亚、海银、宜信、恒天等大型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有简单的CRM系统和客户App对应,客户可以在上面挑选产品。但是和银行App相比,我认为在技术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很早就有《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但是三方财富的App却没有类似的强制的规范。

不过,这类大于1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业务在操作的时候客户还是会选择线下办理。但是一旦和客户经理接触之后,往往会出现很多奇葩事情,这也是很多财富管理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之前在某私募基金公司任职的同学也一直和我抱怨,一群刚刚毕业的小伙子往往都会在下班后聚在一起,在各种朋友圈晒客户买了多少多少产品,开出的银行存款证明如何得多,以此来炫耀自己的业绩多么好。而奇怪的是,高层领导和团队经理也默许这么做来扩大公司品牌的影响力。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境外的机构,我估计从上到下的员工估计全会被开除。

好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学习银行实施保密协议,员工在这些协议的威慑之下,总算收敛很多。至少和非金融行业相比真的规范太多了。

非金融行业的隐私保护现状

目前中国的金融行业都有相应的行业保护协会和从业资格考试,相应的隐私泄露惩罚不仅仅对个人有惩罚标准也会对机构有相应的管制措施。所有的正规金融机构都有一定的门槛,比如从业人员强制的许可证制度(证券、银行、期货从业考试等)。这些虽然不痛不痒,但是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筛选作用。这里真的想吐槽一下,保险从业证书的取消,这个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倒退,目前保险从业真的要退化成P2P了。

但是到了非金融机构,那就毫无章法了,泄漏个人信息就真的成了家常便饭。这里我真的想说说境外移民、房地产、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由于这些涉外机构一般都是在境内设立相关的代理机构开展业务,而且接触相关业务的都是真正的高净值人群。而且很多业务都涉及境外都属于国内法律尚未覆盖的完全的领域,并没有标准的业界统一标准。而在境外的所在国家,虽然有完善的业界隐私保护法律,但是往往发生泄露的主体在中国,因此很多监管机构也管不了。

到了三方非金融机构,我觉得CRM之类的就不指望了,基本业内在这一领域非常落后,而且就算有网站也不能具备后台系统功能,ICP备案的时候很难通过“境外移民”、“境外房地产”等相关业务。少了这一层标准化的风控程序,很多客户名单和信息都是直接暴露在客户经理这一层,而正如我之前说过人往往是最不可控的因素,尤其是三方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客户经理更换频繁(往往完不成KPI就没了),薪酬和佣金矛盾纠纷多,老客户的资料往往成为客户经理要挟公司的筹码,同行之间往往还会互相交换名单。

于是,业界出现了三大奇葩风气:微信为王借客传销事后甩锅

微信为王

也许是国内的很多业务人员习惯了微信工作环境,把微信当作主要的工作管理方案。但是自从我在实习的银行里亲眼看大家用微信传资料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毕竟微信的监控大家都有所耳闻,马化腾可能早就把你的文件看了一遍,如果是对腾讯公司不利的合约,到时候会不会采取什么行动?就算他不看,如果哪一天,手一抖,把合同照片发到朋友圈,那么后果不可设想,但是全行业不少文秘都只会微信传输。一个OA真的没多少钱,上一个Lark或者其他方案真的比直接开微信群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到了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为可怕,你会发现很多敏感信息都和客户都在微信群里直言不讳,微信群成了业务驱动群,比如今天XXX名下客户XXXX买了多少万理财,非得在群里发个大字报来鼓励。要是客户知道自己的家底被这么曝光了,心里会怎么想。这个和国内传销式的管理模式有关,朋友圈的推广往往是很多人的命根子,为了业绩往往可以牺牲一切。

当然,更为可怕的事情莫过于由于全行业的低素质从业人员实在太多,很多人大专出来就可以干销售,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往往会出现一些触及法律底线的恶性的案件。比如在朋友圈直接发各种奇妙的东西,比如换汇(真的不怕坐牢吗?)还比如晒自己帮客户境外汇款银行被封了(这是在炫耀自己对客户忠诚吗?),直接发境外理财保险(老板要急疯了)。

借客传销

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很多客户居然愿意出卖自己的隐私或者觉得自己的隐私不值钱。这个在当年的香港保险圈子里最为盛行,而且也是我觉得埋雷埋得最大的一个地方。如今你去知乎,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为什么连王菲,袁泉,田亮等著名明星都纷纷特意购买香港保险?。写这篇文章的人可能意识不到一个问题,大陆居民是不可以使用外汇购买未经批准的境外金融投资产品的,香港保险也属于这类产品,在如今香港有国安法的背景下,哪天追究起来,岂不是成大型火葬场?

截屏2021-02-04 15.03.58.png

而很多客户往往在购买这些境外产品的时候忽略了这些细节,以为和某个帅哥客户经理拍照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殊不知巨额的财富一旦暴露往往引来的都是杀身之祸。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范冰冰选择汇丰银这样的机构,因为他们在客户保密性方面真的比其他机构真的好太多了,没有因为抓住了这么大一个客户而往外炫耀沾沾自喜。如果换做国内某些机构估计要在门口挂个喜报放个几天鞭炮,多沾沾巨星的喜气。

事后甩锅

这也是一个问题,正如同之前很多赴美生子和代孕机构一样,这些业务是处于灰色地带,很多机构都没有给客户提供完整的保密协议,就算有也没有法律效应(在中国大陆,保密协议的第一前提是合约内容合法性,代孕属于非法行为)。这一点往往被很多机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公众人物,如果被曝光参与这类业务往往损失非常巨大,甚至就是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事后被勒索有时候也是很正常,毕竟如果机构想要泄露这些东西,往往不需要亲自动手

由于缺少事前契约的保密协议,事后发生暴露问题也无法追责,有时候反而由于业务内容的不可描述性无法寻求司法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可以有恃无恐地利用客户的隐私,而且还可以事后甩锅。

a81458306d8b476ba7e7e6d8b80dc29e.jpeg

我们未来的应该做些什么?

回望过去的8年里,作为猫总,走过了从学生到打工人再到自主创业的流程。很多客户愿意找我办事并不仅仅是产品这个环节,也有很多客户非常看中对于隐私的保护性见解。作为第一批金融圈使用Telegram作为主流交易工具个人,我发现很多高净值客户对于产品之外的东西越来越重视。我从上学的那时候就在思考保密性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是一个说不清的行业,无数的行业秘密夹杂着各种不可描述的交易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套利空间。如果这个世界变得如同镜子一般透明,那么金钱、财富、权利、欲望将会消失,金融的存在也毫无意义。

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目前BAT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国内的服务来实现获客。这也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人的信息都在网上裸奔了,目前平台内也有不少千万级别的大佬。我有时候也非常纠结,未来的管理方向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在程序设计上能力极其有限的金融从业人员我能想到的也只有在通讯工具和CRM上下手。

Telegram为交流核心

这一块是重中之重,之前考虑过很多软件,但是不是上手难度高,就是安全效果差劲。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把微信上的很多客户培养了Telegram使用习惯,为了能够让很多中老年客户习惯使用,我也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了Mtproxy。一开始很多人不愿意,认为我小题大做,过于敏感。但是在看到风气云涌的2019和2020之后,他们很快就开始重视这一块。

截屏2021-02-04 15.03.17.png

这个Telegram群组运营从2013年开始测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才有今天。尤其是在早期的A股市场,Telegram的优势非常明显,高度隐秘安全且没有过滤的社交模式远远比微信和微博的证券群组来得高效。毕竟国内的社交媒体屏蔽和过滤太厉害,开个股票群都又可能被各种机器识别过滤,更别说境外投行的资讯了。尤其是在2015年股灾的时候,telegram也成为当时境外主流金融媒体资讯的聚集地,股灾前的一周,大量华尔街分析师的报告也使得很多在群内的成员躲过一劫。

在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在telegram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客群规模,但是国内社交媒体带来的习惯仍然很难根除。不用微信很难招揽到中国客户,但是用了微信有时候各种不可预测的事情都会出现,很多客户往往在微信上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封号是常有的事情,这让人很是头疼,只能说未来可以慢慢过渡吧。

一个谋划了很久的CRM

之前一个客户问我,猫总平台为什么没有CRM?不要求App,至少给所有人提供账户和密码。这一点我很早就开始策划,毕竟如果有CRM,客户登陆管理资产就非常轻松了。只是目前资金上有些紧,客户数量还没达到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加上疫情期间无法回国,这项工作一直拖延着。

preview.jpg

而最主要的还是纠结在这个CRM的安全目前还是很难保证,放在国内云基本就是裸奔,放到海外,没法做ICP国内推销又非常困难,目前全行业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且高手如云的中文世界里,数据库安全也是个问题,这就又回到了之前那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财富管理行业的CRM如此简陋?原因也在这里,宁可简陋些,记录的东西少一点也总比被时不时地“脱裤”强。

当然,我也会尽可能努力,争取在2021年为大家上线一个CRM管理系统。争取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在这里我也希望推特上和Telegram上的大神可以帮我一把。

写在最后

每个人发家的第一桶金肯定不可能是纯白无暇的,这是世界无法改变的真理。财富从0到多本身就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和不平等,当世界正常运作,财富可能还是你的,但是当进入多事之秋,暴露财富必然会让你过早地成为时代的灰烬。如今的世界已经过了冷战以来全球化大发展的田园时期,在这个未来尚不确定的风口也许低调和保守才是生存之道。在这个人人都被大数据渗透的时代,每个人的财富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方便的线上交易将会成为未来所有人的隐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些交易是理所当然的。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