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註冊八年、每天至少黏著四小時的活躍使用者,我已停用臉書近兩個月,我甚至打趣命名一個行動代號,「不要臉大作戰」。
關於棄用臉書,我最常被問及三個問題:「為何」、「如何」、「有何影響」。首先,我並不鼓吹任何人放棄臉書此一強大平台,我最親近的家人因不同理由,都還是臉書活躍用戶,我不曾期待他們離開。
更何況,對於非營利團體、新聞媒體、小型商家,臉書是當下最有效的網路行銷工具,彷彿是人潮洶湧的鬧市大街,具備地心引力一般難以抵抗的重力。
所以,這是我個人的JB越獄行動,一個不受歡迎的派對破壞者,一種徒勞的微小掙扎。至於我常被問到的三個FAQ,以下先回答「為何」。
主要是臉書這家公司的作風,以及它造成的影響。臉書一直被稱作「牆內的花園(Walled Garden)」,意即它像一些封閉系統,不相容,不開放。早期,臉書甚至將搜尋引擎擋在牆外,不允許爬梳它的內容。
如今,它的內容雖得以搜尋,但即使公開貼文,非用戶必須加入會員,才能自由閱讀,否則常遭技術性遮蔽。從另一角度來看,臉書彷彿就像中國,將十八億人關在「防火長城」裡,只不過,它是阻擋外人進入,並藉此阻止用戶離開。
這與臉書的經營模式息息相關,因為當你登入,它方能紀錄你每一步網路足跡,按了哪些讚、讀了哪些貼文、訂閱哪些專頁、與哪些人互動、點了哪些廣告或贊助內容,藉此,它的演算法會吐出更多類似貼文,以及廣告。
即使你未開啟臉書頁面或App,只要你點閱任何有臉書「讚」或「分享」按鈕的網頁,它仍能追蹤你的瀏覽行為。這是一種可怕的網路監控,理論上,臉書能掌握用戶所有上網活動,以及真實身分、人脈圖譜、個人興趣,如果你開啟App定位功能,它甚至能追蹤你每天的活動路線。
臉書的官方說法是,這些追蹤紀錄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利於演算法提供更多你偏好的內容;更重要原因是,它對你掌握越多,就越能針對你的喜好、適地性、人口學資料,媒合企業投放廣告。
換言之,臉書的「用戶牆」形同另一種「付費牆」,只不過,用戶繳交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個資與上網紀錄。
我曾經提到,「網路實名制」固然有其優點,也有巨大風險。而臉書是全世界最大的實名制網站,它掌握的個資,甚至比戶政機關的戶籍資料更詳盡、更精確。如今,它正積極涉入網路支付與交易業務,而且成功機率極高;一旦如此,它就等同一個超國家機構,具備能力開發類似中國「芝麻信用」的公民監控/評分機制。
正因臉書太成功、太強大,足以令人害怕,於是,我決定打卡出境,離開這個統治者專斷、隱形、運作不透明,而且缺乏制衡的國度。
接著是「如何」。放棄使用臉書,意味著我必須重新建立訊息接收、書寫、傳播的管道,這當然是件麻煩事。
一位曾在Google工作的年輕人,將臉書塗鴉牆等社群網站的資訊,相對於RSS及新聞網站瀏覽行為,分別名為「無盡資訊源」(Endless Feeds)與「有限資訊源」(Finite Feeds),前者永遠讀不完,訊息密度也較低,後者剛好相反。網路閱讀者決定採取何種吸收模式,端看自己的資訊需求與時間分配而定。
對我而言,原本就是推特(Twitter)的用戶,於是,我刻意減少推特的追蹤數量,以常用的國內外媒體帳號為主,我有興趣的個人帳號為輔;至於沒有推特帳號的媒體或部落格,則透過RSS來閱讀。每天,除了推特與RSS,我也訂閱了幾份實用的新聞信,光是這些資訊量,就足以吃飽吃撐吃不完。
與臉書塗鴉牆相比,這樣的資訊接收方式,缺點是較不雜食、少了非預期的有趣內容;優點是較有系統,減少非必要雜訊或白噪音,例如偷自國外的搞笑影片,或是永無止盡的測驗遊戲。
至於訊息書寫與傳播,我目前的選擇是Medium網站。當然,Medium的台灣用戶極少,訊息曝光度與臉書差距甚大。以我為例,單篇文章的閱讀次數約莫五、六百,與以往臉書貼文觸及人數動輒數萬,差距不可道里計。因此,只適合沒有流量壓力的書寫者。
然而,Medium不像臉書有「用戶牆」,非註冊會員也可閱讀,因此,文章可能透過臉書、推特或BBS跨平台傳布,具備更友善的傳播潛力。不過,我與Medium也在「相互觀察」階段,未來,不排除搬家到更符合理想的平台。
從個人新聞台、部落格、臉書到Medium,說來,這種不免失落的遷徙經驗,多少已是「數位遊牧民」的生活實態。
最後,離開臉書的人體實驗,對我而言有好有壞。不便處大多來自親友或工作聯繫,畢竟臉書保有最完整的人脈連結,遠超過手機或郵件通訊錄。
停用臉書帳號,甚至引起一點人際誤會,例如,為我剪髮十幾年的理髮師,誤以為我封鎖他,一度氣得不肯接我的預約電話;若想避免這些缺點,可保留Messenger App,不必像我一樣全砍光。
至於棄用臉書的好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戒除塗鴉牆的無目的漫遊,我滑手機的時間變少、發呆的時間變多,晚上睡覺時間也提早了(笑);二是刪掉了耗電、耗資源的臉書 App,我的手機待機一整天仍有餘裕,再也不需要行動電源了(大笑)。
▋延伸連結:
●We Need More Alternatives to Facebook(為何臉書大得可怕)
●Facebook can't escape mounting evidence that it's making people miserable(臉書過量有礙健康)
●Remove These 5 Things From Facebook Right Now!(五項建議不要在臉書公開的個資)
【註】本文原刊於2017.4.29.的《財訊》第527期,標題原為「脫離臉書大作戰」,後經增補而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