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起锄头挖墙脚

来源:http://2009xinyue.blogbus.com/logs/78104613.html

去年寒假第一次读完《我们的防火墙》,我在豆瓣上给出了五星,评价是温柔敦厚,读第二遍则会更多带有一份省思。

关于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以及机构的行动逻辑,第五章进行了比较全面清晰的阐释,而第六章则进一步深入到监管行动背后的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这些都具有说服力。

但是,总觉得作为网民,我们的自律被高估了。作者在书中将现状表述为"极大规模人群普遍自律的互联网氛围"(169), 将自我约束者分为三种模式:基于高度认同的积极自律者,政治冷漠的消极自律者,谨小慎微的避害自律者。"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将此(内容审查)接受为生活现实 的一部分。他们不愿意为更大的言论自由抗争,甚至愿意互相审查来明哲保身。无论内心的感受如何,单从实际的效果而论,运营机构的强力自我审查与网民的普遍 高度自律,正是修筑起互联网心理长城的最大合力。起初处在隐秘状态的防火墙,在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后,逐渐转为公开的运作,并从心灵世界出发,向更宽广 的领域推进。"(171)

自 律被高估,而积极的力量被轻视了,或者说,是我个人对网民有更加乐观的评价和期许。首先要承认,在互联网上真正怀着自由、民主理想的人是少数,他们在发出 声音――启蒙、抗议或者嘲讽,而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精英成为了媒体所谓的"意见领袖"或者"公共知识分子",或许有时候对他们表达了太多的褒奖寄予了过高的 期望,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一种声音之下,人们易被蒙蔽,易轻信,但是在多元信息的广场上便不得不需要思考判别,知识精英们正是在此起到 了某种程度上的引导作用。其次,怀着娱乐消遣心态上网的民众,对于他们来说,挑战禁忌可以带来一种游戏的快感,因此有了《草泥马之歌》,有了对于敏感词的 拆字、数字游戏,以及各种隐晦的讽刺寓言和冷笑话。另一方面,消解、抵抗权力的反叛姿态也成为一种身份标榜,对于一些遭过滤的事件、人物,人们甚至未必了 解其详细情形,但"就因为是政府屏蔽的,所以我要分享传播"。所以,不管网民的内在动机如何,客观上增加了信息自由度,也让"被墙"的历史和现实被逐渐翻 出――原先不知道的,现在听说了,原先知道一点的,想要了解更多。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相的好奇,皆人之自然本性,一旦尝到一点甜头总会有更多的渴求。

书 中说网民们明哲保身,不愿意为更大的言论自由而抗争,我同意这一点,可暗地里的消解也是绝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们小打小闹挥起锄头挖墙脚,你还不能指望着 现时就看到这堵墙轰然倒塌,可多撬掉一块砖就多看到一点外面的世界。用连岳的话说"有缝的墙,符合人性,也顺应自然,你看哪一堵墙不在时光中颓废呢?生活 也罢,创造也罢,是顺着人性与时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