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nathan 转自:http://chinalan.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9379.html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大学生、社会活动人士翻墙(scaling the wall)的报道,没想到这么快就发布了。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纽约时报》第一次以“翻墙”作为主要内容做的报道。昨天下午,我在公交车上接到新闻助理打来的电话,虽然我在《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的实习已经结束,但知道我对翻墙和 Twitter 还有一定了解,希望我邀请几位对翻墙和 GFW 较为了解的中国 Twitter 著名使用者进行采访。
翻了一遍我 Twitter 上 follow 的用户,确定“可能吧”网站作者 Jason Ng (@jason5ng32)是个非常理想的采访对象。他的“可能吧”网站从一开始定位于纯技术,到最近越来越开始关注公众话题,实在是被逼无奈——当局的 互联网政策越收越紧,越来越多与政治无关的技术类站点也被当局列入屏蔽黑名单,致使如 Jason Ng 之类此前走技术路线的博客作者也被逼走进了维护互联网正常访问权利的队伍里。
前《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王烁在他最新的博文《可能吧的被演变》中 提到,“可能吧作者群不一定意识到已经从 Geek 变身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何止可能吧的被演变,当中国当局对国内绝大多数 BT 影视站点采取关停措施之后,很多不闻时事的90后就纷纷开始用他们的方式调侃广电总局;当中国著名博客服务提供商 Blogbus 因为域名解析问题而无法访问之后,更有 Blogbus 的用户在不解之余,表示要租用域名使用 WordPress 建立独立博客。
这一切使得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媒体人士和社会活动人士中都掀起了翻墙运动高潮,而 Google 宣布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传出后,更让国内互联网用户不禁后怕:我们的互联网有朝一日是不是真的会变成“中国局域网”呢?
《纽约时报》在这篇报道中,把中国的翻墙群体形容成“数字异议者”(digital dissidents),我认为可能并不妥当。翻墙群体虽然越来越庞大,但从整体来看,其中真正对当局的执政持有异议的人士并不占多数,更多的翻墙者仅仅 是出于对 Youtube、Facebook 等被封网站的依赖而加入翻墙行列的,他们并无持不同政见。
当然,即使他们的愿望良好,但他们也有可能不自觉地已经进入了敏感地区。Jason Ng 的可能吧网站就由于开始关注敏感话题,曾被有关方面要求指定删除网站上某些敏感博文。
在中国,人人都不知道,哪些话说了、哪些文章写了,就会出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