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经杂志消息汇总:财经脱离联办不是坏事

来源:http://jlguo.blog.sohu.com/133784564.html

1 更震荡的在后面

据搜狐等网媒报道,《财经》经营部门60多人已经集体辞职。这些人并非就此散去,而是去为另一个平台作准备。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另一次更加震撼的辞职将发生在一个月后,届时,《财经》的主要资产――编辑和记者――也将集体辞职,转投到经营部门先期搭建好的平台之下。

这意味着,这份全国最佳的财经类媒体进行了一次大搬家,将采访资源、广告资源完全从一个地方搬走,再到另一个地方重建。这样的折腾大概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特色地域才能够见到。

2 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一,财务不独立

此次事件,之所以《财经》必须出走,是因为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特色,媒体必须寻找一个公有制挂靠单位,获得刊号才能出版。此前,《财经》挂靠的单位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原名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由于联办负责人王波明与主编胡舒立的关系,《财经》杂志获得了自主的采编权。

但是,这种挂靠的体制也决定了《财经》对于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目前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为单位计算,然而这些钱最终到底属于《财经》,还是属于联办?至少从记者的收入就可看出端倪。

《财经》记者的工资在业内并不算高,与其在业内崇高的名声很不相称,对此,记者的抱怨很多,但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原因在于国内媒体的管制,即使记者不满薪水想离开,也找不到更好的平台,只能留下。

但长此以往,激励机制不解决,迟早会带来大问题。

3 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二,独立采编权的丧失

在没有财政权的情况下,胡舒立之所以一直决定继续挂靠联办,是因为联办给了她自由采编权。

在以往可以看到,联办对于《财经》采编是很少干涉的,这保证了《财经》成为了全国最有魄力的媒体。除了少数报道,比如《谁的鲁能》,由于直接牵扯到最高层腐败问题而不得不撤稿之外,一般的稿件都能够保持其犀利的风格。

但进入今年之后,由于媒体环境的收紧,不管是联办还是联办的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 对于采编权的干涉却越来越多,短短的几个月,从央视到石首到新疆到通钢,《财经》已经不得不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对于采编权的干涉等于将双方之 间最后的妥协给抽去了,这是胡舒立下决心离开的关键因素。

4 如何搬家

今天,财经经营人员的集体离职已经发生。一个月后,采编人员将离开,至此,留给联办老《财经》的将是一个空壳。

如今,新的架构实际上已经建好,资金已经到位。当人员辞职后,马上就可以为新的平台工作,中间不会出现太大的间断。

然而,这绝非简单地从联办转移到另一个挂靠单位,其背后还有另外的操作来避免曾经的问题。

据悉,虽然有了新的挂靠单位,但出资的可能另有其人。厚朴投资的方风雷可能为投资人之一。引入外部投资后,新的挂靠单位可能只是提供挂靠资源,但在资本上却无法拥有话语权(满足于每年获取一定的红利),这能够保证新财经的独立运作。

同时,据猜测,在引入外部投资时,其记者资源也可能会作为一部分资产入股,这意味着,至少有一批资深的采编人员有可能获得股权的激励。如果走出这一步,将是采编资源市场化的一次尝试,并能带来长期的激励机制。

通过资本的运作,以及协议的签署,胡舒立将尽可能限制新挂靠单位的干扰,保证采编和财务的独立性。

5 隐忧

对于胡舒立而言,为了保持独立性这一步迟早会尝试。

如果做好了,将成为在"中国特色体制"内尽量用市场化力量冲击体制阻力的样本。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给不喜欢《财经》的人带去新的恐惧。另外,胡舒立仍然无法摆脱中宣部、国新办的监督。最后,如果挂靠单位顶不住压力,也会插手采编权,到时候,与联办争斗的一幕也许会重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