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声音?――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

从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看出,英文《环球时报》确实知道哪些问题是西方人关心的话题,也有意”主动出击”谈论这些话题,当然传递的声音依然是中国政府,而并非是胡锡进说的“人民的声音”。

来源:BBC  转自:http://kkaarhus.wordpress.com
 
金融危机的寒流让西方媒体紧缩开支,而中国的媒体正如金融风暴中的中国经济一样,闪现亮点。4月20日,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就是这一诠释。

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竞争对手是《中国日报》。新报如何敌旧报? 用《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话说:“《中国日报》是代表政府说话,而我们传达的是人民的声音。”

大报小办

作为中央党报《人民日报》下属的中文《环球时报》,号称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这一数字可以让《环球时报》傲视西方大报。

《环球时报》的成功,当属走的是“亲民”路线。从1993年创刊起,《环球时报》“大报小办”,用通俗的语言、醒目甚至不乏煽情的标题、奇闻轶事等吸引了不少读者。

《环球时报》能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报道的是国际时事,不涉内政,报道环境相对宽松,加之中国民众日益渴求了解外部世界,仅一份翻译痕迹明显的《参考消息》难以满足需求。中文版的《环球时报》抓住了这一机遇。

这一成功效应影响巨大,催生出《世界新闻报》、《国际先驱导报》等中央级国际新闻类报纸,甚至今天《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创刊也试图模仿这一模式,英文”环球网”打出 “发扬中文版的精神和风格” 标语。

不过,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黄煜认为,英文版很难拷贝中文版的”小报”模式。他说:“这不仅仅涉及语言,而且包括文化、交流的模式和受众群有很大的不同。”

“从受众群来说,中国能欣赏英文的人不算很多,而对于外国人,他们看《中国日报》和看《环球时报》的差别不大。”

谁的声音

纵观《中国日报》、《上海日报》等国内英文报纸,总的来说都不算成功,《环球时报》英文版也打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这与经营了28年的《中国日报》的宗旨几乎没有区别。

美联社和法新社在报道英文《环球时报》创刊时说,这反映出中国新的打造”软实力”的愿望、希望抵消外国的批评,在民主、人权和西藏问题上传达领导层的观点。

浏览英文《环球时报》的创刊,其中包括一篇名为《中国天主教真相》的文章,借已过去一周的复活节来谈中国天主教的问题,显得并非是新闻,而是对外宣传。

文章说,中国有560万登记注册的天主教徒,有1200万效忠罗马教宗、没有登记注册的信徒,“由于他们拒绝登记,他们因此无法得到政府的承认。”

文章接着谈到“梵蒂冈在中国建国之初拒绝承认中国,禁止信徒支持新政府,并与1958年否决了中国政府任命的主教,这伤害了中国天主教徒,迫使他们要么得到官方承认,要么继续效忠教皇成为没有登记注册的信徒。”

从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看出,英文《环球时报》确实知道哪些问题是西方人关心的话题,也有意”主动出击”谈论这些话题,当然传递的声音依然是中国政府,而并非是胡锡进说的“人民的声音”。

去年11月底,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新闻办开展学习活动,强调“做好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努力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

这与中共高层在经历2008年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后提出“外宣新政”不谋而合。胡锦涛就表示中国要逐步建立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媒体机构,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掷地有声”。

由此,不难看出声来自何处,又对何发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西方媒体的本性是批评,中国要做到掷地有声,如何实现是个难题。

外部链接:《环球时报》英文版网站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