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词敏感谁?

作者:康无为 来源:http://kwwds.blog.163.com/blog/static/465329200932508186/

敏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封建”时代,君臣、父子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在说话、上表、奏章或晚辈书写有说起父母姓名时,必须避讳,以示 尊重,由此也催生出了一门避讳学。然而,这门具有政治学意义的学科,由于缺少科学性,且具太多随意性,于是便与文字狱暗结珠胎,形成了文化传统一大毒瘤。

什么叫“避讳学”呢?在专制社会中,写文章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时需要回避或用其他的字代替。这种讲究走上极端,就称之为避讳学。

常见的避讳方式有下面几种:

1.改字

例如,正月在秦朝被改称为“端月”,为何?秦始皇名政,“正”、“政”同音,百姓岂能随便乱叫,为了避讳,就得改字!

2.空字

空字,就是把避讳的字空缺,或采取“口讳”的方式。这种形式,汉代用得较多。例如,东汉的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的时候,为避刘秀讳,干脆不收“秀”字。

3.缺笔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办法很简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书写时缺一笔画就行了。

4.改音

宋仁宗名桢,发音近似“蒸”字音,蒸饼就被改称为“炊饼。”

古代避讳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人名、地名、官名,还是书名、药名、事物名称,碰到需要避讳的字,都得改。所以阅读古文要有一定的训诂常识,要充分了解一些通假、假借、转注、叶音这些带有避讳性质的专有含义!

哲人说:世上本无鬼,心鬼吓死人。

避讳,恐怕是人心之鬼折腾人的一例吧。家喻户晓的“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故事来源。说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在至和年间为南宫太守。时值上元 节,下属呈文问太守灯节安排点灯几天的事项。因为这位太守名字中有个登字和元宵节的“灯”谐音,为了避讳,他提笔批示:‘依旧放火三日’”,于是,“只许 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成为千古笑柄,实在令人捧腹!

成语“皮里阳秋”也是避讳的产物。

避讳始于周朝、行于秦汉、承于魏晋、盛于隋唐、泛滥成灾于宋明,炉火纯青于清代。避讳是时代的产物,闭关锁国,以严厉的文字狱为代表的禁锢思想是满 清所特有的。当然了文字狱在历朝历代也有,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朝情况各不一样,但是历朝历代,虽有过禁书,也有过某些文人因文字而被杀。但是,象清 康雍乾三朝,却是一朝比一朝厉害,文字狱的时间跨度之长,规定之苛刻,处置之残忍,那是达到了空前的,遗憾却并没有绝后!

前些年播放的连续剧《雍正王朝》,剧中的雍正,算得上是个勤政爱民的圣君明主,一副足以风范天下的高大形象。但历史上的雍正,又是怎样回事呢?雍正 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主考,考题虽出自儒家经典,却被指为讥刺朝廷,最后惨死狱中。查嗣庭曾著《维止录》一书,陷害他的人就说“维止”是去掉“雍正 ”两个字的头,当然罪该万死。其实 “维民所止”这句来自《诗经》,和雍正两不相干。可是皇帝要借人头安天下,那容的你声辩?

有资料记载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举行所谓“恩科”考试,故而与正科合并,举行了具有双重意义的“恩正并举”。在明、清两代,凡是参加殿试的贡士, 都可以取得进士的头衔。然而,就是这次极为难得也是最后的一次机遇,却和应试的举子们开了个天大玩笑。当考官把名列前茅的广东籍朱汝珍的试卷交给慈禧“钦 定”时,慈禧对这个排在榜首的朱姓某人却非常反感。原因呢,简单。因为朱姓人让她联想到了朱姓的大明王朝,联想到了这位举子的籍贯广东,而广东又是洪秀 全、康有为的家乡。而且,最刺激她的是朱汝珍的名字中的“珍”字,这又使她联想到了她所痛恨的珍妃,你想气不打一处来都难,慈禧连卷子没细看就扔到了一 边。当然,这位本来应是头名状元的朱汝珍,就只能屈尊第二,排在探花的位置了。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慈禧却对直隶的考生刘春霖的名字大感兴趣,因为,“刘 ”与“留”是谐音,“春霖”又有普降甘霖之意,暗示留住春雨方显皇恩浩荡之意。而刘春霖他的老家是直隶肃宁,从字义上可以解释为整肃安宁。这样的姓名和籍 贯让慈禧心中大悦,认为这个人姓氏、籍贯对大清王朝非但不犯忌讳反而吉祥,于是大笔一挥将本后面的刘春霖点成了金榜题名的状元郎。

清朝光绪末年,日本人在中国到处销售名叫“清快丸”的一种兴奋精神的药丸。没想到惹得慈禧太后大怒,但是又对日本人奈何不得,竟然气的在后宫大哭—场。因为,她从“清快丸”想到了“大清朝快玩完了”的谐音。

文字狱在清朝可说是最严重、最厉害的,整个满清文字狱大案一百六十多起,读书人一不小心就会被处死。面对时弊,河南有个人叫刘峨,刊刻了一部《圣讳 实录》,准备专门销售给应考的童生,目的是让考生懂得避讳,降低风险。他一一指出了什么字应当避讳、如何避讳。但他的书肯定卖不好,因为他自己对避讳也是 个外行。为求解释清楚,他居然把列位皇帝之名“各依本字正体写刻”!于是触怒清廷,避讳的教材难道就不用避讳了吗?外行就得付出代价,刘峨为此赔上了性 命。

不想刘峨尸骨未冷,江西举人王锡侯又一头撞到了刀下。他嫌《康熙字典》收字太多难以贯穿,便自撰《字贯》,欲用字义把零散的字串成一组便于查检,但 在凡例中又忘了避康熙、乾隆之讳,结果被定罪“大逆不道”抄斩!株连了自家满门数十人口,还害得因对他议罪太轻的江西巡抚也判了个斩监候。象这样的例子, 举不胜举。按理说满族统治已经巩固,文字狱可以不用那么搞了,可统治者却广结文网,使得读书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以为这样就能江山永固,可是恰恰相反。 因此,以文字狱为代表的禁锢思想,是满清的最大的失误,以致武昌枪响,大家袖手旁观,并演出了墙倒众人推的大戏来!

避讳是时代的产物,有着鲜明的专制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避讳也与时俱进达到了登峰造极,在文化大革命被发挥到了极至,为历代统治者所望尘莫及!如 今文字狱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思想犯罪也成了昔日黄花,但避讳仍如影随形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网络审核制度中的“敏感词”,不就是下堵嘴、上堵耳的把戏吗!又 何必自己打屁、自己紧张呢?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敏感词”不过是徒增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敏感词,敏感谁?不说,大家也知道!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