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流放之路,成人之美

作者:石兆  来源:南方网   转自:思想国

不是曲笔,是抗议。——思想国.21世纪评论(www.21pinglun.com

说起古代的刑罚,今人看起来似乎是种类繁多、严苛怪诞,大致无非是古代所谓的“肉刑”所留下的印象。去古不远,提起黥面、枭首、绞刑、剐刑、五马分尸,无不战栗。这些都是事实,是文明未到的表现。实际上,古人尚算质朴,其刑虽然在肉刑方面具有原始的残忍,但其他刑罚倒是简单得很。

有宋一朝,大致除了死刑之外刑罚分为“杖、流、徒”三种,黥面而流者,高也不过三年,流配不过三千里。宋朝是知识分子很喜欢的一个朝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以一条杆棒打出一片锦绣江山,但也算是个好读书的,据说行军之时也载书而行。不知是不是由此而对读书人尊重,赵太祖明确对后人说除了谋逆大罪外“不杀大臣”。士人为官而不怕皇帝杀头,恐怕也算是中国几千年间的另类时代了。

对付不太合意的大臣或者失职者,宋朝的常规做法是贬官、流放。唐宋八大家里那几位,基本都遭到过这样的待遇。苏轼“乌台诗案”几乎被上纲上线到谋反的程度,最终也不过是贬抑到了盛产竹子的某地,挂个官衔没啥待遇可言。东坡居士是何等样人?“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在那里炒笋炖肉的一通忙活,填词作诗之余还带着小妾。按说类似于现今“双规”的处理,当地实权官员是有责任去好好看着这个不安分的人物。结果当地官员这个责任变成了尽量照顾他的生活。谁说文人并无力量?东坡居士估计从来没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倒是颇有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豪情。

与宋朝不杀大臣比较类似的倒是以蛮族入关的满清。大概足够粗鲁而接受成熟文明过快、更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缘故,朝乾夕惕的结果是定下祖制云:“不杀言官”。所谓言官就是瀚詹科道几种专门提意见的官员,品级不高而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力,还特准闻风言事———听见某种流言就可以说话,不一定要有证据。应该说清朝在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大致上确实没有杀过什么言官,就是惩罚也一般是流放,或者最重的也不过是革职永不叙用。只有在八国联军那个时候,慈禧大怒之下把反对与各国开战的人杀了几个,其中有言官在内。而没过多少年,清亡。

清朝最著名的流人估计应该算是林则徐了。当然,他不是言官,只是因为封疆大吏任上虎门销烟引发战争一事而倒霉。他所发配的地方是新疆。新疆算是在清朝时才稳定下来的疆域,由于其辽远,从来都是发遣犯人的宝地,大致的意思是戍边而戴罪立功。

林则徐在新疆也是没有遭多少罪,原因也无非与东坡居士相似。或者当权者的想法与百姓或者其他官员的是非善恶标准总是有所不同的,虽然经常有好官或者好人被误会,但更多的是遭到更大的同情。流放生涯未必总是给这些人带来彻底的伤害,倒是另外一种成就其不朽英名的另类方式了。有时候你会觉得,如果在昏天黑地的世界上,不被流放过一次而仕途或者做学问的路上一帆风顺,将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为民请命过。

因此,流放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免更多的是有了一种浪漫与悲壮的色彩,是值得浮一大白的事情。在流放的命令下达之后,往往就是各种送行的开始,清朝虽然有旨下即行的规矩,但也是出了城门就算。城门外早就等着各路意气相投者,酒宴排开大致能有一个月的时间不用去自己掏钱吃饭。

我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朋友,近日要去新疆了。 (转自南方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