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全国政法网络舆情监控案例解析

来源:正义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调查表明,当前80%的网络热点与政法有关,往往一个细小的案件,经过网络的发酵,随即演变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越来越多的案件当事人也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放大自己的声音,这已成为网络时代控告、申诉等信访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化解舆情危机,做好政法领域舆情民意的趋势研判,是现阶段摆在政法机关面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网络舆情监管势在必行

  1. 互联网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显然,两亿多的中国网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 互联网舆情监控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多起涉及政法机关的事件,如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浙江玉环围攻警署事件、云南孟连7.19事件等等。在有关这些事件的网络舆情中,尽管某些网络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政法机关,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法机关的不满与愤怒。其主要表现为:第   一,局部事件放大效应,无限夸大事实,希望引起政法机关高度重视,但却引发网络舆情对政法机关的不满;第二,制造谣言,引发舆情对政法机关的不满;第三,“眼球效应”,信息假造,制造“内幕消息”,靠制造点击率吸引网民注意,造成事情的恶性发展;第四,少数人操控效应,故意诋毁并煽动网友对政法机关的不满。一旦恶意网络舆情聚集,往往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一再放大,将给司法机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政法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

  3. 引发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及其特点

  引发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第二, 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

  第三, 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政法机关的消息,有关部门只能被动删除,防不胜防。

  第四, 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

  第五, 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通道,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形成网络信息危机的重要原因。

  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A. 突发性: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极其严重。

  B. 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检察机关和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C. 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4. 政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A. 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

  B. 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C. 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

  D. 在网络时代,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党和政府处理事件的被动。

  5. 政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策略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意的决策机制。”这一要求高屋建瓴,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深刻判断。

  政法机关作为我国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职责,它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与控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各地政法战线相继成立了相关部门对社会舆情信息进行监管。

  然而,各部门在化解舆情危机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当前各地政法战线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十分陌生,政法部门非常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舆情监控系统落后,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我国大部分政法部门却缺乏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科技手段。

  《政法网络舆情》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一本采用G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构建全国政法网络舆情监控与服务平台,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搜集整理互联网信息中关于网络政法(包括财经金融法)领域的热点、言论、动向、趋势并提供分析、咨询意见的供国内高层领导阅读的内部刊物,就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在政法机关系统中走在了前沿,开政法机关舆情监控之先河,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二、正义网政法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运行情况介绍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这包括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贴吧、爱问知道等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相关的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然后敏锐发现和整理与政法机关有关的舆情信息,正确甄别筛选,开展动态跟踪,科学分析研判,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分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为此,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基于多年的专业科研技术成果累积,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需求,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并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政法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G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采集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充分性来完成信息的采集,再通过Web程序在页面供工作人员查看信息。

  
1. 系统结构图
2. 监控的网站类型

  我们所配置的来源网站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各大地方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有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

  3. 定向监控与全网监控相结合

  定向舆情监控

  我们所关心的信息一部分来自国内以及辖区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如检察法制类网,各大论坛、博客网站等。这部分的需求是通过配置指定网站的方法来实现的,指定网站配置采集可以做到信息的准确性,通俗地讲就是采集回来的信息都是用户想要的。

  全网舆情监控

  我们所关心的是国内各个知名的门户网站对政法机关的报道和论坛中一些敏感的话题。由于全网搜索准确性难免有所下降,本系统通过配置关键字过滤来采集数据,从而进一步保证采集回来的信息是用户所需要的。

  4. 各类事件的监控

  我们主要通过主题词来监控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如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突发事件。

  5. 敏感词自动检测

  敏感词自动检测技术是基于敏感词典信息过滤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种有害文字信息,以摆脱有害信息的侵扰,并进一步监测各种严重涉及公、检、法的各种负面报道等内容的发生,可对各类有害信息及时有效地发起预警,并严防此类严重错误见诸报端。

  利用政法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我们实现了对全国500多个各类站点和各大搜索引擎进行多维度实时重点监控,对互联网上涉及公、检、法的论坛、博客进行监控,对领导关注的大事、要事进行监控。系统能够对重要的热点新闻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及时掌握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基本满足了舆情监管部门内部工作人员对互联网舆情信息搜集的需求,节约了信息采集的人力、物力、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为《政法网络舆情》期刊撰稿提供实用、有效、强有力的素材保障。

  三、政法机关舆情工作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政府对舆情信息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基于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和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的漠视,如果不对网民言论加以引导、监督,任意让不当言论滋长,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与操纵,其消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议政法机关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强化政法机关自身建设;

  第二, 增强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

  第三,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传媒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评估分析、预警报告机制,切实加强网上舆情的控制,应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情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有效舆情评估机制并适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

  第四, 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将事件分为一般严重(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级重大(Ⅰ级)等四级,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的级别划分的参考;

  第五, 争取传统媒体支持以及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时,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即使在危机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一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六, 及时公布案件的真相、处理过程及结果,不给谣言可乘之机;

  第七, 做好网络舆情导向工作,规范并加强网络舆论监管,防止不明真相者被网络舆情误导;

  第八,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网络言论实名制,让言论自由也在阳光下进行;

  第九, 利用技术手段作为辅助工具对政法、综治、公、检、法、司等部门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过滤、整合各种信息,细致研判,提供动态和趋势分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