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力量就是博客的力量 博客的社会化趋势研讨会

 
主题:你的力量就是博客的力量 博客的社会化趋势研讨会
时间:2009年3月4日下午
地点:潮江春会馆

主持人(曹轶宁):

两会召开期间我们在这里召开博客社会化趋势的研讨会,这对于从业者来说更有意义,因为现在从博客引进中国以来,博客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包括因为博客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前段时间人肉搜索是否要合法化的问题。博客社会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一方面反映博客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博客作为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大家已经非常普遍化地使用了。另外是说现在已经到了博客时代,产生的社会冲击波也关注到主管部门、各行各业对博客产业的规定,包括传统媒体对2.0网站的一些偏见或者说一种畏惧的态度都引起了方方面面的注意,今天邀请到了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专门研究互联网的专家,也有一些博客中国新浪的名博,还有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编辑,和各位专家一起研讨一下博客社会化趋势的情况。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诸位嘉宾,这位是方礼勇,是互联网实验室的副总裁,也是我们FM365的副总经理。还有范亚峰老师,非常有名的学者,刘兴亮互联网实验室的总裁,也是我们资深博客、也是研究互联网领域的专家。58的耿云风,对面是王俊秀王老师,也是博客网的创始人。叶匡政独立出版人、南方周末的专栏作家,他文章的转载率、点击率、争议性也是非常高的。章文是阳光卫视,朱孝顶博客中国的专栏作家,也是律师。李冰也是博客中国的专栏作家,李蒙民主与法制的编辑,也是博客中国的老朋友了。下面开始第一个议题的讨论,先请互联网实验室的总裁刘兴亮谈一下博客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问题。

刘兴亮:

    我是刘兴亮来自于互联网实验室,先抛砖引玉来起个头。简单说一下博客从08年到09年的新趋势。第一个趋势小圈子化。有好几种,我是一个博客的研究者,也是一个博客的亲历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有非常多的博客,我都搞不清楚我有多少博客了,除了博客中国以外,几大门户网站的博客也都有,大部分点击量都超过了百万,有的也超过了千万。有的是研究目的的,有的是被别人拉去了,所以我有很多感受。博客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也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多名声,所以我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博客。

    从我们家来说,有15口人,在我的主推下13口人都开博客了,剩下两个人一个是小孩,一个是我的母亲,是个文盲。我父亲70岁了,我让他也开始写博客。他一开始纳闷说你让我开博客,我写什么呢?我给他出了主意,写我们家的家史,记录家里的风风雨雨。08年博客群发展还是很大的,我个人在新浪建立了一个IT朋友圈,将近6千人,影响也还可以。

    第二小平台化,目前做的最好的是科技类、文化类,科技类做的最大的是美国的一个,现在估值是8亿美元。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小平台越来越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力,这是第二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社会影响化。这个应该更好理解,08年一年服务生事件、躲猫猫等等,包括08年一批官员因为它落马,很有意思。举个小例子,有个南方的小伙子很关注赵本山,他在网上一查赵本山是铁岭的,他就想他这么有名的人会不会在铁岭挂一个什么职务呢?一查了不得,铁岭市有11个副秘书长,他很奇怪怎么有这么多副秘书长就在网上公开了,就形成了压力。各个地方的网友也在PK哪个地方的副职多。迫于压力马上撤了六个副秘书长,但这个小伙子立马又发了一篇博客“撤下去的那几个去哪里了”。

    第四个现象加深了新闻的源头化。央视火灾也是博客先爆出来的。当然还有很多特点,我只是抛砖引玉,谈了08到09博客越来越体现了它的社会化、大众化、公众化的特点,从技术角度来说也提供了很多免费的,一个网站可以没有任何成本地加一个博客服务。我先说这么多。

主持人:

    非常感谢刘兴亮从博客使用者、互联网研究的角度谈了博客的特点,包括社会化、公众化、大众化的趋势。下面请叶匡政老师谈一下,您既是传统媒体的,还是独立出版人。

叶匡政:

    我以前一直做出版,现在也做,我写了很多年诗,一直也做文学书学术研究。我很早感受到网络对阅读的冲击,但是刚开始认为时间还会很漫长,因为美国到现在还很很大的图书市场。03年非典后我开始研究一个问题,一个时代的经典知识和传媒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做书的是纸质传媒,到了网络就不是纸质传媒了,这对知识的认识形态、表达形态会有影响,我感觉到我肯定要转行了,不可能再做出版了。因为我做的是小众的,在这个领域里属于比较好的,但跟大众畅销书还是没法比的,我就想我做的书未来会以什么方式传播。

从03年下半年一直到06年都在关注,读了很多书,因为我还是要在这个行业里从事工作,但是我做什么,我又不懂电脑技术,不可能到网站工作。后来我第一次开博客是新浪博客,我说写什么呢?当时我正好准备办本杂志,我准备把我平时看到很稀奇古怪的问题编成书,后来觉得有点儿不靠谱就没做。后来我决定自己来做了,有朋友说这个时代还办什么杂志,就写篇文章吧,你可以通过博客来编这个杂志。我就写了“文学死了,一个互动文本时代来了”这样一篇文章,后来搜狐、南方都市报等很多媒体都转载了。

那个时候我对博客的前景看的是很快的,因为这中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一个是赵丽华事件,还有一个是老曹,我们是老乡,他因为消除短信性骚扰而出名的,也是一夜之间所有媒体都知道了。在这之前我认为不关注博客,只关注网络、论坛,突然我发现我身边这两位朋友前两天都默默无闻,怎么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博客的黄金时代也是那个时候,2006年五六月份到2007年五六月份,大量的媒体、新闻记者都是从博客里寻找话题的和新闻由头,我感觉很多记者都不上班了,就是在博客里报道一下。我写了一篇《中国文艺复兴宣言》,我认为博客社会化的前提就是知识化,那个时候我提了很多观点,我这几年在做一个认知经典传媒和网络的关系,我是诗人我想探讨公共话语和知识最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关系,我可以写很深奥的文章,也可以写的很浅出。我想做一个调查,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了解。其实博客是一种工具,经典有专业类的学术期刊,第二类是专业类的书刊,这是经典的最高端。中间这一段报纸不认为是经典知识,可能比学术期刊和专业图书要弱一点。

知识和网络、博客间的关系,知识分成三种,过去写诗第一步可能是发表,第二步是收入年鉴。知识的传播是一个方面,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学者希望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这是第一种保存方式。第二是各商业网站的新闻网站,新浪网、搜狐网是从报纸上转文章,其实这一部分也是保存的。商业网站一般会保存新闻网页的,第二是本身各个报纸不倒掉的也会专门保存的。未来人们写作或者是查资料大部分是通过网络的。除非网络上没有再到图书馆查资料。很多文章的点击率、下载率是非常高的。第三块是博客,博客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识化的过程。知识共识,认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认为的经典知识,在胡适前《红楼梦》、《水浒传》就不是经典知识,但到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是经典知识了。

前段时间我在南方周末写了一篇文章我想挑逗大家对时事评论的探讨。目前博客里能够发现可能成为经典问题的可能就是时事评论了。美国提出2.0版的博客中国的概念,美国在五六十年代学者专门是给报纸写文章的,六七十年代知识学院化后,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都是七八十岁的,因为年轻的学者已经不会用那种方式和公众沟通了。中国像鲁迅是给报纸写文章的,现在鲁迅的文章被视为文学中的经典知识。但很快地80年代完全接受西方的文学学院化以后,鲁迅的杂文在文学中的论述很多人是反对把它称之为文学的。博客如何尽快地对文体进行分类,有专业的研究机构作为文体来研究。

博客要有专业的博客写手,牵扯到几个问题,首先得维持生存。知识分子是一种荣誉,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什么好处。现在博客正在打破学科化和等级化。比如说我写诗,一开始写诗相对于所有的经典中最容易进入的,第二还有等级化的过程,我进去后哪怕写的再好都得分出等级,你是多大年龄、哪个年代出来的。但现在博客已经开始在混淆等级化和学科化了。

实际上,商业的博客网站不可能做,必须要有专业的博客网站。因为商业博客网站注重的是点击率和广告。博客社会化的前提是知识化,如何把博客中国的文体进行分类,建立一些研究所组织,从建立到每年开会,到最后获得社会的承认,到最后能够进入学院、研究院还是有一个过程。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20年以后,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或者是比我们更小的年龄人认为的经典知识肯定不是小说、诗歌,这个门类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至少在文学范围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怎么变化需要很多人往这个方面来做。把博客作为一个文体来对待。

10月份以后网络博客发生很大的变化了,现在博客已经很少有新闻线索了,经常是成为讨论的阵营。专业的博客写手一般是落地于纸媒再写博客的。
 
刘兴亮:

    我有不同的数据,不跟你辩论了。在博客新兴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确实已经到了一个改革的关口。因为我是做研究咨询的,确实有很多报纸请我帮他们做战略转型的研究或分析。我每年在传统媒体发的东西我爱人都会保存下来,放在书柜里每年有一格。去年统计了一下在传统媒体发了197篇文章。以前传统媒体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在我们这里首发,我们这里刊出后再去博客发。但是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比如说杂志可能过一个月才刊出来,所以我一般先在博客上发了。一开始大家都打电话说你干吗先在博客上发,现在也慢慢接受了。

李蒙:

    我反对你这个,传统媒体从博客得到了很多好处。

主持人:

    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角度和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对博客与传统媒体间的互动大家的感觉不一样。

    刚才叶老师帮我们回顾了一下博客的发展,他提出了博客社会化的前提是博客的知识化,这一点很重要。更进一步提出博客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互联网的文体,将来可以进入学院、进入讲堂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下面请范亚峰老师从社会化或者是法律的角度、民主化进程的角度谈一谈博客对社会化的影响。

范亚峰:

    我接触互联网很早,96年上网的,当时网络资源很少,我目睹了从网络资源非常稀少到现在膨胀的过程,互联网和中国社会的关系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法制、宪政、民主的转型属于广义上社会转型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把这个主题置换一下,互联网社会化可以置换成互联网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互联网从一开始是个人网站和论坛的时代,现在是博客时代。我的感受,1998到2003年之前中国互联网处于很少的状态,南京大学李勇刚的《思想境界》大概有一年时间被关掉了,还有邱枫他还在北京经济时报做记者时是做了一个网站,叫自由主义评论,有人说太敏感了,就改名叫思想评论,这个网站现在基本上也消失了。当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网站。我的理解,网络化,尤其是个人网站以及通过论坛讨论对于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包括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文化多元的概念,大概是98年到03年这五年非常重要的阶段。严格来讲我认为比较明显的是2000年到2003年。2001、2002年中国政府就治理互联网。我没有具体的数字。

刘兴亮:

我大概记得一些数字,2001年到一千万,1996年年底全国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只有几千台,不超过一万台。1998年之前基本上是在院校和科研单位上网。

范亚峰:

1996到1998年是练习英文的时期,当时中文网站非常少,而且主要是留学生在论坛上发帖子,当时上网的人可以说是素质、智商非常高的人群。网络化对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多元这些概念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来划分的话,中国自由主义在1989年后到现在经历了五六个时期,第一个是平台化的时期,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平台化代表性的,1995年出了一个平台杂志,在这之后到九几年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的气候,1999年到2003年是一个网络化的阶段。

2003年很大的特点是,从2003年开始互联网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非常现实的力量,03年的很多热点,孙志刚案,互联网开始正式发力,形成一种可见的政治社会力量。在那几年当中,随着网络化的过程,《公共论坛》的发行量,一册大概是18万人,全国阅读到的也就一二百万人次,真正受影响的大概是五万人左右。从2000年到2003年网络化过程接受自由主义理论的达到了几十万到几百万。互联网带动了整个媒体的网络化,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许多从业人员从网络论坛来寻求题材。

第二个影响,一些重大灾难性的事件也是由互联网推动的。还有从互联网上引发中国特征的很多新闻方式,从2003年到2008年互联网引发的浪潮中,网络签名是很重要的。

还有电子邮件,在若干年前一个大国相互间能够形成彼此都认识的熟人社会非常难,过去几十年中国政治核心控制机制是分割制度,就是隔离,让大家不认识,一些重大的公共事故、灾难性事故几十年之后才披露出来。

2003年到2008年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进一步使得互联网政治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2008年胡锦涛上网,到温家宝跟网民的对话,标志着互联网从异己力量经过反复博弈,2008、2009年出现两个影响,最高领导人分别上网,然后说我也是网民。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什么都是人民,现在也有网民了。最高领导人加入网民意味着互联网政治的强大。所以我们发现到2009年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国目前民间力量是七块,互联网、媒体、法律人、家庭教会、草根维权、外交,还有资本主义,比较强势的是三个:互联网、法律人、家庭教会。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意识到反低俗的斗争,法律界要做的工作是对低俗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的副局长初步整了一个低俗的定义,但未来互联网博弈很重要的一点是低俗的定义。

整个中国在2009年会看到互联网政治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率先突围,成为强势板块最为重要的站点。就虚拟空间来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它的现实冲击力跟草根维权是一样的,草根维权是万人以上才有意义的。

实际上对于中国互联网,个人博客并不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真正时代,而是往大型网站发展,比如博客中国、牛博网必须要是一个博客群,也是类似于论坛的概念。把最好的文章放在上面这样自然而然能够形成热点。如果不能形成热点的话是大河里冲不了大浪,大浪最有冲击力,官员的倒台从科级到处级,可以危及到副部级、甚至是部级官员的声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博客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我认为博客在商业上很危险,博客要想发挥作用还是要走博客群组,我认为会走小众博客群组,就是博客专业化、小众化。

主持人:

    范老师讲了互联网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认为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提到了两点,互联网带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首先是让传统媒体也开始网络化。另外提出了互联网在某个程度上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征的行为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的现实力量。最后还提到了如何把博客真正地办好,单个的博客不行,还需要发挥群体力量,要强强联合才行。下面请耿云风耿总从商业模式谈一谈博客的发展趋势。

耿云风:

    各位都是大家,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第一,博客作为一个传播手段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实际上互联网在最初是通过BBS方式个人参与的,想创造自我展示的空间,在原来网络基础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我认为博客空间就像一个自主现代系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展现自己,对互联网的深度应用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点,从我自身的感觉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民主源泉。起源在哪里呢?新浪论坛里有黄色、暴力、色情的东西多一点,上学刚毕业时我也在上面找漂亮的女孩子,后来是自己有感而发。最早发博客文章是关于雅虎和阿里巴巴合并,最近写了几个小东西,那天开车回家时八点钟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分众跟新浪合并了。我回去用半小时写了一两千字的东西贴到新浪博客上,那是我第一次在新浪正式发东西。大概有一两千人的浏览,回复的人有七八个。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什么东西在博客上就说了,有一个自我展示和发言的机会,这是一个初步的民主,想说什么事情有地方让我说。

第三点,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个人关注度的集中表现,而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是阅读者的关注度,比如说徐静蕾很漂亮,她会说什么东西,我会关注他。另外是我自己会关注,原来在MSN Space里我起了一个名字叫功夫熊猫,大概有十几篇的连载叫功夫熊猫减肥记。关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上新浪网大部分是原创博客,我会根据一些热点来看。在我自己的博客中发表的东西是我自己关注的,比如说我就想减肥,我会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出来。

昨天见到郭老师以后,我对博客的发展有这样一个建议,它的分类梳理得更加清晰,包括商业博客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做这个事情将来怎么办,是能量守恒定律,做服务器或者是请写手作家是需要钱的,比如说有些中国的家庭妇女喜欢做烹饪,有的人喜欢健身,我是一个户外爱好者,这样在博客分类很细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很好的商业资源,比如说户外活动,专业户外品牌广告就会投广告了。还有做家庭料理很细致化的过程。

反过来讲,对推动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跟博客网的合作是让它的流量更加具有分类的趋势。博客的发展我希望能够更加细致化、生活化,什么样的人找什么地方去说、什么地方去看,形成以兴趣为中心的博客圈,为后来的商业化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这样如果商业化水平高了的话,推动和渗透会更深一点。

刘兴亮:

    耿总是58同城的COO,现在市值大概有几个亿。

主持人:

    对我们博客网商业化提出很好的建议,网友的分类化、精准化要做好。

主持人:

    这位是张耀杰先生,文化学者。

王俊秀:

    刘兴亮是从从业人员、从学者的角度讲的,他们两个正好讲的是一回事,各自讲了一个例子从自由主义的传播,到博客、到平台,到深度参与,划分了一个阶段。博客的社会化其实是网民深度参与的。另外一条线讲到所谓社会化是圈子化、新闻源头化,还有社会化的影响。第三块叶匡政和耿总更多讲到的是知识分类的问题。这对于博客下一步的用途和新的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博客中国和博客网的平台就很不一样了,所谓社会化的平台有几种演变趋势,一种是通讯社的模式,比如说周曙光很有名的,去年地震等等好多事情都有他,他第一时间报道,他就是一个高中生,网络技术比较高,比较执着于报道。还有是老虎庙,他经常去煤矿调查等等。说中国没有专业博客,其实还是有的,还有这样一批人来深度参与。他们的博客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的源头是通讯社的感觉,很多国外记者、海外传媒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源头。

    第二点,叶匡政讲的很多内容是时事评论类为主,牛博网我认为是一个俱乐部,是观众公共话题的知识分子,也有媒体圈的人,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发言。平台不重要,重要的是话题重要,点到上万时就是底线了,牛博就受不了了,它更多是时评俱乐部。

    第三是媒体化形象,博客中国比较明显了,上半部分比较明显,但是底下是比较差的,谁发的东西自动就上去了。但是前半部分推荐的、最新的是我们编辑控制的,觉得这个东西有可能形成热点,这个人在博客里或者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我们会予以推荐,这就有了一个编辑参与的属性了。有一部分我们放开了。

    接下来的分类,叶匡政讲的很有意思,还有一个现象是博客的文体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变革,可能才会形成几类文体。孙立平我们请他来开会他也不来,后来年初就发了一篇文章了,中国最大的危险是社会溃败而不是社会动荡,很有影响力,他选择了博客中国首发这篇文章,而且他说这篇文章是未完成的文本,他说我要不断地修改,底下的跟贴很多、点击率也很多,不断地给他提意见。最后他还真的是在博客上修改了,每次修改都用红笔框起来。我们又请他来开了一次会,让他主讲,做了一次点评,这样又形成了二次传播,好多媒体也都转载了,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现在还是在不断更新中,底下的跟贴也很呼应。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说他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给他激励。

    我觉得这只是一类文体,他从来不会说这是第一段,第二段,一就是他的判断,第二是什么,他写到十七条时写到稳定成为控制利益格局的手段,他不断地加东西。

    还有一类阅读类的博客,是一个阅读小组,或者是翻译组,这些人的技术水平也不是特别高,共享一个平台就行了,但是这个平台很小,就把自己研究的东西都发上去,在一个小圈子里共享。社会化的传播是由一个点开始向一个小的群组转变的。

    最后得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光是这些人不足以形成商业利益,也是文本的问题,也是划分的问题。像博客网和博客中国的文章,博客网上有消费类的,他们写的博客的文体长度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分类装的话在博客营销上还是可以做出来的。

    博客中国每个人更像一个小媒体,像张耀杰这样的人本身就很有共同影响力,能不能在他的博客里辟出一个地方统一荐引,我们想持续性地做下去。当然也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也在考虑,还没有想好。但是博客的社会化功能在增强,原来只是关注到个人化这一方面,觉得个人跟原来的大众媒体是相对的,个人有多厉害。好多人即使消费这个信息也要在一个群体环境下来看,在社会化的情况下看你的信息有没有价值,包括淘宝不是说一个人在那里卖东西就信了,而是有一对的信用评价觉得才踏实。为什么要看博客中国专栏作用的东西,是因为底下的跟贴、评论很多,看来这个人、这个话题影响很大,是在社会化的环境下呈现出来的,这是原来我们没有注意的。

    顶帖将来有可能独立成为一个文本。跟贴如果只写一个“顶”这个人是文盲,但是如果只写一个“顶”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比如说这条新闻我们这些人在哪里开了一个会,比如说是某某厂商赞助的,他要让很多人看到,这个贴子搁上去了,他开始发动一些人。一类是不断地阐释会议,这个人的水平比较高,可以拿到一千块钱。最差的一个人“顶”,形成了一种推荐机制,就使得这个帖子浮现上来。这类文本现在政府高度重视,现在要制造话语的繁荣是可以做出来的。当时袁世凯说我要当皇帝,也是弄了一个顺天日报。

李冰:

    还有一种不让你跟贴。

王俊秀:

    第二对重点博客比较害怕。从商业角度来讲是有商业利益的,博客本人有利益,另外有好多虚拟博客,也有的公司开始找虚拟博客。塔齐别的名字,代言的全是商业利益,已经混杂在公共博客里了。

    还有特别有名的博客也挤压你,把你从大平台上撵走。包括豆瓣小组其实就社会化了,形成了一个俱乐部。形成了很多他的粉丝,而且他的粉丝还会不断地写他的东西,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现象。

    论坛实际上也一个互动媒体,在论坛里也有业界领袖,或者是网名更奇怪的。这也给商业公司和政府形成了很大的麻烦。规范网络是没问题的,比如说新浪的什么版什么频道都是没问题的,从商业角度来讲都控制的很厉害。现在没法控制的就是三块,一个是跟贴,一个是博客,一个是论坛。地方官僚最害怕的是这些人,包括跨国公司害怕的是这些人。正而八经的渠道和媒体都不害怕,现在都有固定的招数、固定的价格。现在是你找不到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

范亚峰:

另外是跟贴,有时我去强国论坛看,强国论坛是一个标本,现在强国论坛本身就是表达不满的绝好基地,总不能说整个网站24小时,翁安事件是非常有意思的,翁安事件出来之后第二天全国只有强国论坛什么帖子都不删,我亲眼目睹了言论自由。

主持人:

    感谢王俊秀老师的精彩和点评。下面请中国政法大学的成晓霞教授谈一下。

成晓霞:

刚才几位先生说的非常好,说到互联网,我的第一篇文章是2002年10月发在当年王石的万科经纪人俱乐部上的,它没有做下去我觉得非常可惜,当时,那里聚集了一大批精英。在那里发文章的人现在不少都是国内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一线的学者、专家。

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互联网是推动中国民主进程唯一的平台或者叫力量,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这个认识来自于我自己从上网发文章到“博客中国”开博客。

为什么?很多年前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说,如果有一天老百姓有新闻自由了,那么中国的民主就不远了。什么叫新闻自由?就是我今天到工商局去登记说我自己办一份报纸,人家盖个章,就行了,政府管我办的这份报纸,就像管任何一家公司那样,仅是商业管理,说这句话,是十几年前。我期待中国会有这一天,但我觉得似乎是遥遥无期。什么时候才能让自己办一个报纸、办一个电视台、一个杂志,只到工商局登记,不用到新闻署去批准,接受检查,就是十几年前的中国,我想象不出来,当时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我告诉学生中国是没有这个自由的。

人算不如天算,互联网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发明它的人一定没有想到,它为中国带来的是新闻、言论自由。

刚才大家说到,政府对网络进行封杀,我认为表面是看好象是,但实质上,是无法做到像纸媒体那样的封杀的,那是真正的封杀。

有地方政府说禁止“人肉搜索”,出台一个法规,问题是即使国务院颁布禁止人肉搜索的规定,也无济于事,人肉搜索会照样存在,因为,相关人的信息,我可以让国外朋友发布啊,我们的政府不能罚款罚到别的国家去,或者到别的国家去禁止某个发帖的人上网。所以,封杀是很荒唐的。政府的管理部门现在用“低俗”一词,将很多网站关了,比如刚才大家说到的“豆瓣”,你以“低俗”为由,取消豆瓣,那明天还有一个红豆或绿豆出来,这个红豆、绿豆就是“豆瓣”的复制,也许开始的时候,没有“豆瓣”的影响那么大,但是,它就是小豆瓣。我想,政府管理部门,想封杀互联网的话,只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2.3亿中国人都不能上网,就是没有网可上 ,把网取消掉,而不是仅仅把网站取消掉。

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市场一旦开放时就不是任何人能够左右的。

我刚才说到,互联网实际上推动了新闻自由,确切地说,是为新闻自由提供了一个没有人可以取消的平台。

就拿我自己为例,如果我写一篇文章,报纸或杂志一看问题太敏感,不给你登,没有互联网,我一点办法都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地方传播,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的看法,无法表达。现在有了博客中国,有了新浪博客,我在那里开了个博客,我的文章就放在那上面了,谁都能看到,这就是言论自由。

李蒙:

    现在发在传统媒体的东西大部分人也是通过网络看的。

成晓霞: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老百姓有了言论的自由,有了新闻自由,新闻不再被政府垄断了,有了新闻自由,所以民主就不远了,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说一下互联网和博客,今天这个会,主要是和博客中国本身有关。我觉得博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形式,前段时间大家说“博客中国”办不下去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心痛。我每天会化不少时间在网上,“博客中国”是凝聚思想的地方,现在网易、QQ也都想形成这样一个力量,如果博客网、博客中国最先开创这种互联网凝聚思想的模式的网站倒下了的话,我觉得是很可惜。

博客中国也的确存在问题,QQ也好、网易也好,他们现在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站,已经做的很大了,有了经济实力,而“博客中国”不是综合性的,就像我们的大学,政法大学是专业性的大学,从整体上讲,是不能和北大比的,但政法大学在法学上是远远超过北大的。

所以,“博客中国”也必须在“凝聚思想”这个方面超过其他任何一个综合性网站,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才会有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才会有人赞助你,为你提供资金,在你这里做广告。

    现在可能是“博客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讲是青黄不接,它的影响力还没有大到那种不可能倒掉的程度,但你说影响力很小吧,也不是的。可能熬过这个阶段,将来在中国民主的历史上会成为一个里程碑的东西。

      博客中国需要吸收其它网站一些有特点的做法,也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博客中国的读者很多是各个地方的,他们有很多问题想问想了解,能否有一个互动的板块,由一些相对固定的学者,专家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等。    

    另外,刚才大家说到,建议有专栏作家,专门写博客。像我这样的“专栏作家”有自己的事情,恐怕是不能拿出很大的时间来,专门写博客。“博客中国”里的文章,既需要量,有广泛的基础,又需要有一批精华的作者,写的内容要深刻,更要通俗易懂,才会有影响力。这样,大家就会形成了一个概念:“博客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凝聚了思想的地方,要看思想,要看中国最前沿的,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思想,就到“博客中国”去看。就像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它能够把并非著名的学者,但是好文章放上去。博客中国是不是也要有这样的能力,就是有这样的编辑。光靠量没有质的话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博客中国网站的技术要改进。我的专栏一打开,第一篇文章,还是三个月前的,我一个朋友问,你怎么几个月没写博客呢?

主持人:

    这是我们的一个技术问题,正在解决。

成晓霞:

最后我想说一个自己的看法,就是网络和纸媒体的关系,网络和纸媒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就是传播新闻、发表言论,但是他们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形式上,没有可比性,他们在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所以,网络无法替代纸媒体,但纸媒体会受网络的影响,他们之间会吸收对方的长处,加强自己的优势,这是个互动的过程。

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

    听了成教授的发言我感觉更乐观了,有很多很好的建议。张耀杰老师是我们博客中国的老网友,请他谈一谈。

张耀杰:

    我对删博非常习惯了,好像到哪个博客都是被删的对象。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开十来个博客,一方面是看看,为了体会一下博客的自由度。另外有可能会有漏网的。我差不多有十个博客,有的封了。博客的点击率很低,有的给我关了。全国论坛的博客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的,点击率很小,偶尔有的删的厉害一点。现在人家的技术水平还是很高的,技术水平最高的应该是凤凰网,同样一个话题,我写的他可以删掉。

叶匡政:

我有一个方法,什么都写,一定要把你的博客搞的乱七八糟的,娱乐的我也写两篇,这样就显得很安全。

张耀杰:

我的博客里70%是别人的东西,30%是我的,没那么多时间写。我在凤凰的博客发十篇如果能够贴出三篇就不错了。

叶匡政:

检索完全改变了知识形态,不需要看专业期刊和在某个领域研究很久。知识形态发生两种改变,一个文风变的非常重要,怎么写别人会感兴趣。

另外未来经典知识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是成为事件的观点。比如李辉这个事情,他对知识空间的变化肯定是有影响的,没有像过去那样写一篇文章去发表。只有形成观点群的知识,其实你们每年应该编一本这样的书,也不是纯粹大众化的。形成观点群的集合,今年梳理一下有50件在观点上有进步。我去学术网站看的很少,因为还是同行在看,很多观点西方翻译的书都有,关于民主和自由的话题中国还能说出什么新的观点吗?

方礼勇:

两个范畴,一个是在这个学术圈里是陌生的,另外一个是影响力,是影响大众的。

王俊秀:

最近有一个现象,有一波人过年同时写了故乡沦陷。

章文:

这是模仿南方周末2000年、2001年回老家,派了几路记者回老家,来记叙大家回老家的故事。

叶匡政:

把结构空间打乱了,五四时期重点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今天的文章何尝不是当年的文言文呢?

张耀杰:

我觉得应该引进前店后厂的概念,后台有一个厨房,让我们写东西的人,不敢是敏感的还是不敏感的,在那里先讨论好,然后有重点地端出东西来。

有些东西散出来没有商业价值,包括做书做好的话有一个俱乐部,如果互动好的话也是可以产生效益的,至少写书的人可以在那里找到效益。

定期地让大家推选几个人跟网友见见面。尽可能地少花钱,还是要做好。特别是技术一定要保障,那个走了这个上去,不然打开网页了点不开,让人感觉很不爽。

王俊秀:

那天萧夏林打电话说你们的分类不是太抽象了,而是太细了,

李蒙:

你的分类有很大的问题,我有时写的不知道该放哪一类。

主持人:

请张老师放心,09年技术这一块肯定会改进的。

刘兴亮:

可以有一个密码,专栏作家可以进去。

王俊秀:

观点确实是可以形成产品的,而且是可以盈利的。

张耀杰:

可以搞一个防火墙,隔离一下,有些东西我们自己看一看,老百姓可以不看。

主持人:

    章文可以从传统媒体跟互联网媒体间的竞争谈一谈。现在还有一个趋势,传统媒体在某一个程度上也唱衰一些2.0的网站。

章文:

    刚才我跟刘兴亮休息时聊了一下,我对这两者的比较还是很有心得的,我也一直在关注,我本人确实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有是十年了,走过南方窗、中国新闻周刊、了望东方、新华社环球等等。我走的这些媒体中既有所谓体制外的,南方窗不是党刊党报的,了望东方也算,环球就是体制内的,属于新华社的。我知道体制内外的媒体是怎么来运作的、怎么来应对中宣部的管理,我本人从普通记者做起,也历经了几个岗位,从记者到总编也干过,我自己的文章写出来后被毙掉的,也大有。我也毙过我手下记者写的东西,因为这也不是我的总编,或者是当时的总编定的事情,上面有政策。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媒体应对不同手段是很有意思的。中国所有的媒体都在一个环境下,没有说体制外媒体在言论空间外,为什么有些媒体会表现比较突出,像南方系的媒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周刊的媒体为什么让人感觉尊敬,因为两点,第一,他们有勇气,第二他们有智慧。
有勇气是指什么呢?他们有一种新闻理想,凡是在重大敏感的新闻事件发生的话,党报党刊一开始不会报道的,连从正面角度做报道都不会有。首先突破的会是南方系的媒体,几天后把这个问题弄出来,而且绝对是站在置疑管制角度事件看的,要追究真相,同时还要置疑,怎么一个女孩子跳楼自杀酿起这么大的事件。党报党刊看到的报栏是正面宣传。这就是不同的角度,一个是追问逼问真相的角度,另外是从突出坏事变成好事的角度,我们的党报党刊一般是坏事变成好事,大事变成小事,小事没有了。

    碰到这个时候,一般的党报党刊或者是传统90%的媒体是选择等待,等待上面定调,这时就给南方系媒体留下了空间。

    90%的媒体会选择等待,10%甚至是更少的媒体会选择出击。具体到博客上,其实中国的博客跟其他媒体是一样的,为什么博客会焕发出那么大的生命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很简单的道理,它的审查机制没有那么强,或者说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审查。一个论坛很多都是匿名,你怎么审查,这也是导致博客和论坛成为社会化趋势。 

    我讲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非常能够说明说客社会化的问题。我是2005年才开博客的,是因为我在环球做编辑部主任时,总编辑马晓林离开新华社搞了大旗网,那时候拉人进去,就把我拉进去了。当时我说写什么东西呢?他说你瞎写吧,反正你是做新闻的,有什么感想可以写。我记得我在上面写了我的简介,后面注明了一下,这是我的私人花园,谨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单位,跟单位无关。其实后来一想这还真不是私人花园,因为马上就显现出来这个私人花园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

    我开博客不久就关注了一个案子,高莹莹案件,放在两年前跟杨家案是差不多的,是民主与法制首先报道出来的,朱孝顶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做他的代理律师,也是博客中国的专栏作家。我是稍后一两个月参与进去了,我本人是做新闻的,我很擅长怎么样引导,我的博客那时候关于高莹莹案件的点击率都是几千,成为全国以百万还是千万计的关注这个案件网友的集散地,那时候只有两个博客,王才亮博客和我的博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用了真名,真名意味着你负责任,你发布的消息和评论是真实的,而不是胡编乱造的。

    这个事情出来后,我保持关注了一年,最后被迫停止了,因为这个事情到最后影响非常大。
博客社会化的问题,之前我写博客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私人博客怎么会影响那么大。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主要还是在重大、敏感新闻消息的发布上。其实评论就像叶匡政说的,现在有些评论也敢发,评论是挑战不了的,主要还是重大、敏感新闻,像央视大火、西藏等等重大敏感新闻事件消息的发放上才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时传统媒体还要等上级的指示。周曙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时上万人散步时他第一个披露出来。在重大敏感新闻事件发生时,公民记者才会显现出他的力量。

包括藏独、躲猫猫、央视大伙都是这样的事情,在传统媒体滞后的情况下,公民新闻出来,这样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很多人都不相信产生媒体了,特别是央视的《新闻联播》,去年年底博客中国有二十个学者签名抵制央视的《新闻联播》,这么多年了,大家已经受够了假新闻、充满水分新闻的欺骗。包括我本人现在也很少看正统新闻了,都是在网上找,包括在博客上、论坛上找新闻来源和新闻线索。

    现在的问题是公民新闻能不能维计?这些公民记者完全是自费去报道的,如果他有家有口怎么可能维计呢。这导致公民新闻还是比较初级。以后会不会有这样的机制产生,对于有志于做公民记者的人一定的经费。

王俊秀:

    可以做一个小的基金。

张耀杰:

    爆料费。

陶勇:

    但是还有真实性的问题。

刘兴亮:

    一种是像你这样自愿的,还有是有些人支持你做,或者是帮助当事人牟利时可以分成。

章文:

    这样的有风险,政府要找他问题时会很麻烦的。就像上次央视被抓的记者。

陶勇:

    有真实性的问题,为了利益完全有可能的。还有从当事人中得到好处。

李冰:

    这个问题在传统媒体上也是存在的。

李蒙:

    但是不给钱绝对是难以维计的。

章文:

    中国现在说有一亿博客,三亿多的用户,如果其中有一千万人自发地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哪怕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都可以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我的一篇文章中写过,2008年度回顾,民主必胜的文章,我说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普通的人能够获得了解全面信息的机会。什么叫全面信息呢?我在文章里写过,不要求真实的信息。因为你要求不到真实的信息,只是全面的信息。全面意味着这个信息的发布不再是某一个管道能够控制的。每个人只有在了解全面信息的情况才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基本判断。如果听单方面信息的话会形成比较偏激、有问题的看法。现在很多年轻人被洗脑就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接受同一管道的灌输。

互联网好就好在,只要你有心可以在网上看到同一个事件的很多信息,不能保证每个信息是真实的,但是起码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在这里,就是使一般人能够了解到全面信息。当然不能保证是真实信息,传统媒体也经常是扭曲地、片面地报道的,博客上同样也不能指望它完全的真实性,只是有一个全面信息就足够了。将来互联网为什么会促进中国民主发展,有全面信息后中国老百姓都可以独立思考了,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会捍卫自己的权利、才不会受蒙骗、不会受愚弄、受引导,这是大势所趋。后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民主必胜”。

主持人:

    谢谢章文。

张耀杰:

    包括我的博客,我们这些挨骂人的博客最好有一个功能是跟踪删除,民主是要负责任的,我们都用了真名子。

章文:

    你开博客就要用于承担骂名。我最近在凤凰写了一篇萨科齐的博客,四千多跟贴90%都是骂我的。

朱孝顶:

我感谢博客中国,是去年3月15号我拿到律师证后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一种做律师的心声,当时被王才亮律师看到了,王才亮律师给我留言说年轻人有志气,评论了一下。当时我一查王才亮这么厉害的律师,就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王老师,我看了您的文章,我和您的气质很像,我想给你当学生。王老师当时在外地给我回了几个字,我周三回北京和你面谈。当时我到他的律师事务所里了,他说把他儿子叫来办手续,我就直接进所了。又是因为博客中国的一篇文章我结实了王才亮,我很喜欢这个律师。

下面我再讲两点看法,以前有一句话,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博客的话,中国的民主进程会大大推进。这个判断是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不可逆转。第二点,博客,包括网络媒体毕竟是一个工具,博客中国做的比较好也是靠编辑的眼光和能力,但是一般的文章来说,质量还是欠缺一点。我看博客中国网上,我很熟悉的学者,这些文章我会看一看,很多文章我不愿意看,因为写的质量比较低。当然人家有写的权利,也有发表的权利。

王俊秀:

那天我想是不是有一个精品区,就是适合阅读的。

朱孝顶: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不媚俗,第二也不追求什么,我写文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些宁静,我写文章就是言说,也许我的观点不对,希望看我的文章有一些启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多了一个角度。

最后提几点建议,可能是我从事律师职业,我觉得中国的民主包括法制进程离不开法律这些共同体的参与,博客中国没有法律这一类。影响中国法制进行的一些大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当然我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博客中国带来一些风险。能在尽量回避风险的情况下来做。中国未来要发生动荡的变化也只有法制。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李冰:

我说几点感想,我一直也是从事传统媒体的,跟章文还是没见过面的同事,我在中央台和新华社都工作过。凡是在传统媒体有一点想法的人都会活的很郁闷,在里面很长时间进行消磨,不但失去生命,同时整个热情都没了,容易产生一种惰性。我很同意几位老师说的,中国的法制进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特别是博客中国能够聚集一批很有见地的学者在上面发表文章,对中国社会,包括民主法制的介绍、热点问题的关注、中国社会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我更愿意说成是一种权利的争取,话语权本身就是一种权利。写博客心里感觉很舒服,虽然没有什么钱。需要一种权利,但是整体情况在大一统灌输的情况下,互联网是新的希望所在。博客中国做的事业是一种有功德的事。

另外一点,曹总刚才说了一下目前注意力有点儿下降,我考虑可能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整个博客发展到这种程度可能确实到了一个平台期。第二,同质化,有些比较好的文章在别的地方也出现,自然会分散一些注意力。第三,主流媒体正在争夺。前段时间说了为了主流话语权的争夺特意要拨出450亿,新华社150、中央台150,剩下的给人民日报等等分一分。

主持人:

中央台搞了一个国家网络电视台。

李冰:

希望在哪里呢?包括全球化的进程,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个东西。做一点展望,如果想要提高博客中国的关注率,未来的趋势公民记者和自由媒体的发展是一种方向,当然会受很大的限制。如果是一种方向的话就需要先期有一些准备和策划,这样的话在比较具体的、有影响力的突发事件面前占领先机,这样能够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最后说一说钱的问题怎么解决,刚才王老师说要在里面做一点什么东西,我还是持保留意见。这种东西不要混为一谈,在加强内容的同时不要把这个东西搀进去了。因为任何有利益的东西是会引起大众怀疑的。另外我比较赞赏话题有一些专题性的限期策划,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交锋,做出一些比较好的专题。这种做法传统媒体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它的容量有限。我也还在传统媒体,也跟他们反应能不能做成这个,他们说做成这样的话,这个一期都时就没法弄了。这是咱们的优势。

另外假想几种出路,第一能不能有其他的路子赚挣钱来养活这个的。另外可以吸收一下大旗网,上面是一个正经的东西,下面固定找几家赞助商,总是在上面挂着。

主持人:

博客中国商业化,因为博客中国是属于博客网,只是一个子栏目。准备09年正式分拆,独立核算的话我们也在考虑一些商业模式的问题。

王俊秀:

找赞助的话受的限制也就比较大。

李冰:

理想是需要吃完饭以后坚持的,如果光有理想的话不顶事。必须要把现实问题解决好之后再发展。

最后想说博客中国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比较高的水准,具有社会责任感还是应该受到尊敬的,同时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办的越来越好的话,我坚信也是在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谢谢!

李蒙:

    讲几个结论,第一,博客会不会成为网络变革社会形态的终极形式,实际上网络革命的意义和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是一样的。可能将来人类历史会说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是网络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形态的改变、对于社会制度的改变,可能会达到这样的高度。博客会不会成为网络变革社会形态的终极状态?会不会博客后再也没有新的形式能够比它更大地冲击 传统社会制度了呢?现在用博客,一个人可以当作家,也可以当导演,可以拍一部电视剧放在博客上,今后你可以干所有想干的事情,只要因为你有了不花一分钱的博客。

第二,我关注到传统媒体和博客的关系。网络显然会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可能被夸大了,网络给予传统媒体的好处现在没有引起重视,被缩小了。对于一个记者,对于我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博客的。孙春龙想揭露煤矿事故的真相,传统媒体发不了,在网络上发表了,竟然引起温家宝的重视,最后揭开了真相。没有博客,周老虎绝对被压住了。作为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他会觉得这种新闻形式太好了,对原来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但是也从网络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传统媒体的东西现在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网络看的,对于传播的延伸性,包括博客,包括记者写稿,像我做人物的,我要写一个人物肯定会看他的博客,而不会先找他的采访,所以它对你的采访工作有巨大的好处。而且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像我们卖杂志的,网络,包括博客起到了义务宣传员的作用。可能很多读者一开始不知道这本杂志,这张报纸,但是通过看记者的博客,他了解了记者,最后了解了这个杂志,这个报纸,最后买了这个杂志,这个报纸,这种效益是无形的。现在老是强调在冲击,没有强调营销优势。

    像在电视产生时人家以为有了电视肯定电影就消亡了,但是结果呢?无论电影的产量、规模、票房绝对不是电视之前那个时代可以比拟的。在电视没有出现时,一个片子卖两亿票房怎么可能?现在一部大片出来,在电视台搞一个很大的晚会,各个电视台给它播,这样骗两亿票房。如果没有电视,大片想卖到两亿票房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是竞合的关系,既是在竞争,也是在合作。网络给传统媒体的好处现在是很难估量的。好多观点章文已经说了。
 
陶勇:

    刚才你们说到提高博客中国的影响力,我觉得提高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做好专题,我的说专题不一定是策划,而是抓住重大时机,一些比较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事件,博客中国就可以做专题。比如当前的钓鱼岛事件,很多人以为日本把中国钓鱼岛封锁了,根据我得到的信息日本没有能力封锁钓鱼岛,日本所谓派遣大型海巡舰(三千多吨)去钓鱼岛海域巡航,阻止中国船只人员靠近钓鱼岛只是造势。这种大型海巡舰日本只有唯一的一艘(平时在夏威夷海域巡航),根本无法实现在钓鱼岛进行日常巡航,另外后勤保障也存在问题。但是很多公众不知道,如果把这个事情的真相告诉读者就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帮助人们对国家整个策略的了解,当然我说的仅仅限于钓鱼岛,不包括最近的南海问题。如果把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尤其是最近动向,这些是很吸引眼球的。

李冰:

    怎么样消解目前的社会结构,要做的是这样的工作。钓鱼岛容易引起所谓的虚假爱国主义狂潮。

叶匡政:

    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新浪的传播了,就是直接到大众的传播。传播是这样做成的,下面是大众,上面是文化精英、媒体工作人员、业界领袖,只要盯住这三块读者群就可以形成二次传播。

章文: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叶匡政:

    对,把很多东西的质量搞的比较高的话,很多新闻最早是从你这里出来的,然后南方报业再报道就行了。

主持人:

一会儿我们边吃边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