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的急先锋――《人民日报》

作者:拾叁 来源:拾亩叁分地儿

日本的经济越来越不景气,整天闹得人心惶惶,犯罪率激增。笔者每天活得朝不保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被公司一脚踢开,卷铺盖滚蛋回国了。

俺到现在为止在日本几经两年多,掰着手指头算算也实在受了不少反动派腐朽思潮的影响,大脑早就自由散漫化的严重右倾。这要一直在正常国家还没事儿,一旦真的卷铺盖回国,一脑袋的普世价值思想可是会要人老命的。

怎么办?这是摆在俺面前的严肃课题。

咳,考研的老办法,洗脑吧,毕竟没脑袋比没思想要来的要紧。

于是托朋拜友辗转弄来几张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发行,和"死不了"一样生命力顽强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见下图:



话说笔者这大脑袋正幸福而快乐地洗着,一不小心就洗到了广告版(见下图):


我一看,我靠,全是在招妓的。(左上角写明"广告H版",玩过成人游戏的都知道"H"的意思吧?)

敢情我党现在也开始玩儿这个了。

但一转念,不对啊,国内现在不正轰轰烈烈地反低俗呢么,怎么《人民日报》这我党的喉舌也开始口交了?这不明显与我党现行的方针政策为左吗。这种事儿你说《人生十六七》能干的出来,我信。《人民日报》?绝对不可能!

对,一定是我党的深喉在敌对势力的狂轰炸插下暂时失守了。

于是为了找到证据,我又辗转找到了一份去年十月的报纸(见下图):


结果,同样的广告H版:

无语了。

"真真正正中国男子汉的乐园",这句还真够猛的。看来《人民日报》往夹缝儿里塞黄货是由来已久。

中国人在国外丰富自己的夜生活,这里面当然留学生也是少不了的。不知道在剑桥被扔鞋后的温宝宝看到这个,会对在现场给他鼓掌长达三十多秒,然后立刻在夜晚化身红灯区猛男的中国学子们怎么想。

小狼我现在来日本已经两年多了,哪怕私下极度好色,在结婚以后也一直安分守己做个宅男,从未越雷池一步,即使老婆没来那一年半也没有例外。

日本的风俗店咱从来就没去过(猪跑还是见过的,感谢张立X君提供的各地各种详细性息)。从这一点上看,我党论定力还是要比俺差一点的,就像个一辈子没见过丑女的乡下老男人,一到海外,就失去那个真~~,操了。

有人要为党狡辩,说,毕竟制度不同,到了资本主义地盘儿要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但俺要说,你要是遇见个人,国内朱镕基,国外陈冠希,你该咋办?

甭问了,俺告诉你。这样的人扔到东北,是要被咱这旮瘩儿性感的老娘们儿们大嘴巴子抽死的。

所以说,流氓咱不怕,在中国念书这么多年,什么样的老师没见过,还怕这个?但是至少自己说过的话自己要坚持。反低俗,要先从自己做起。不然就不要奇怪为什么没人再把你说话当说话了。

大家一定要以这种报纸为教训,切记切记。

写完这些,我开始发愁,这一叠的废纸,是可回收利用垃圾呢,还是生活垃圾呢?

咳,算了,还是直接把这虚伪的玩意儿扔到垃圾堆里去算了。

附一则《人民日报》国内版评论员文章,给大家磕瓜子儿的时候看:

把整治低俗之风引向深入
2009年02月07日 11:04:59  来源:人民日报


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是党和人民的一致决心。2月6日召开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更坚 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引向深入,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自1月5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七部门联手启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一个月来,各个部门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曝光、关闭了一大批违法违规的网站,查处了一大批网络淫秽色情违法案件,收效十分显著。

此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行动,动真格,出重拳,决心之坚,力度之大,措施之猛,是前所未有的,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网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有效推动了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

互联网低俗之风泛滥,是腐蚀心灵和毁坏社会文明的鸦片,对青少年毒害极大,在任何国家都是不能容许的。一些网站为了赚取点击率,增加流量,牟取利益,背弃社会公德,对有关法律法规置若罔闻,理应受到严厉制裁。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专项整治行动的任务十分艰巨,工作十分繁琐,不是一朝一夕能 完成的。一些被关闭的网站正在改换服务器,更换域名,变换收费渠道,企图死灰复燃,逃避监管。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应继续对相关网站频道 和栏目进行全面清理,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留下任何死角。

遏制网上低俗之风,最重要的是不给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生存空间,斩断其赖以生 存的利益链。这就要求任何企业不得给低俗网站提供接入服务和收费渠道。对那些容易出现问题又不容易被发现的环节,如手机网站、视频会员区、聊天室等,要采 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我们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真正遏制网络低俗之风,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本报评论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