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牛博国际的重张

作者:莫之许  来源:莫谈国是

曾经,自由言论的代价可以高到等同于生命。当权利垄断了所有的资源,不服从的代价就是饿死,因此,不仅不能自由言论,尚必须不自由地被迫言论――大 大小小的思想学习、汇报、讲用(这次词汇相比许多年轻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是一个权力无限伸张,而个体存在被无限压缩的时 代。。。。。。

这当然不是中国之独有,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就曾屡次以下面的一个案例来开始他的分析: " 某一个蔬菜店的经理在他的橱窗里贴了一个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究竟要向人们传达什么信息?他是否对全世界无产者的大 联合真的十分热衷?他当真觉得他的热情强烈到非得让公众都了解他的理想不可?他是否真的想过,这个大联合该怎么实现,实现了又怎么样? "

 显然,这一切不过是出于恐惧,"因为恐惧失去自己的工作。中学老师 讲授他自己并不相信的东西,因为恐惧自己的前途不稳;学生跟在老师后面重复他的话,因为恐惧自己不被允许继续自己的学业;青年人加入共青团参加不论是否必 要的活动。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下,因为恐惧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是否取得必要的入学总分,使得父亲采用所有责任和'自愿'的方式去做每一件被要求的事。恐惧拒绝 的后果,导致人们参加选举,给推荐出来的候选人投票,并且假装他们认为这种形同虚设的走过场是真正的选举。出于对生计、地位或者前程的恐惧,他们投票赞成 每一项决议,或者至少保持沉默。……" (以上皆转引自李慎之"无权者的权力和反政治的政治――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人生哲学《哈维尔文集》序"一文)。

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后极权主义时代,在今日的中国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对应,近日来四处张贴的标语中,就可以看作类似的对应物。也依旧有那么许多人,他 们的生活尚在此范围之内(这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内"吧),但是,与哈维尔的时代不同的是,这种对应物却早已经不是所有中国人――甚至不是大多数中国人―― 的生活内容了,而这一切,当然是拜所谓改革所赐。

所谓改革,尽管不过是在权力依旧凌驾于个体的同时,收敛了其无限乖张而已。但却带来了确实的改变,一方面,权力依旧在体制所及的范围内,依然故我地 行使着,但在近30年的时间里,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个体获得了一点舒张的空间:首先,越来越多的个体不必再被迫言论了,依照王小波的说法,就是不再需要交 纳"话语税"了;其次,越来越多的个体可以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了,从而有了一点餐桌上的言论自由;最后,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当然离不开新技术手段的支 持)的背景下,以市场化媒体和网络为平台,依仗着人多势众的"不可一日不拱卒",自由的言论顽固地挤开了一条门缝,这也才有牛博的应运而生。在这个意义 上,牛博是一个已经免于恐惧的平台,是一个已经脱离于后极权的后园,拥挤着已然逃离极权残余人群的锡安。

当然,所谓改革并没有改变权力凌驾于所有个体的现实,恐惧也依旧未曾彻底在这个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隐退。在权力的半径内,它依旧有着予杀予夺的权能, 牛博之所以远走北美,正是试图逃逸出其掌控的半径。这或许就是今日中国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吧,在许多文章中,我一直将中国社会定性为"依旧保留极权手段的半 威权社会",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不再因为恐惧而被迫行为的人数,远远多于那些因为恐惧而被迫行为的人数。换句话说,体制外的人数要远远多于体制内 的人数,尽管后者似乎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也占据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至少,荣耀已经不再为他们所垄断了,而在我看来,随着道义观念的易手,这一趋势将不可 阻挡,极权手段的最终消泯,也必然是此后若干年内中国社会转变的核心主题。

在哈维尔的时代,针对后极权主义,他的救治方法是"在真实中生活"(LIVING IN TRUTH!),确实,在一个凭借恐惧所造就的谎言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撑的社会里,说真话就是最大的反抗。但是,在一个大多数人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行其 事的威权社会,仅仅说真话或许并不是全部。对于那些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行其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在真实中生活",而是积极地生活,因为对于 这样的人来说,试图改变社会的期望所面对的最大敌人,可能不再是恐惧,而是屈从于物质欲望的冷漠,和被犬儒心态左右的无所用心,在"以按揭治国"的时代, 消极而不是恐惧,或许才是更大的威胁。

因此,近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的社会中固然残留有后极权主义的成分,但却越来越趋向于威权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仅仅消极地不说假话,甚至仅 仅是面对极权残余说真话,可能都是远远不够的,沉默年代,需要的是更积极地生活,对于渴望的言论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自由言论,对于渴望的结社自由,最 好的办法就是自由结社,既然已经不再恐惧于无地,那么,积极地挑战极权残余,就是消泯极权的唯一进路。

可以预期的是,屏蔽或许就会在不远处等着远在北美的牛博,而各种破封锁软件也就在不久会来到牛博粉丝们的桌面终端。但是,只要我们依旧簇拥在这里自由地言论,就可以想望言论的自由,既然已经战胜了恐惧而自由地言论,也就可以克服恐惧而自由地挑战更多。

以上,谨为牛博国际的重张而贺。

原作于2007年11月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