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拟起诉《环球时报》

转自:levelup社区
 
时间:12月8日16:10分---丫的不好意思,终于还是改回来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再次被伤害。何必玩这种不要脸的猫腻呢


状纸-------------------------

"近日发现,中国《环球时报》以《法媒:温州老人"施粥摊"寒风中暖人心》转载本台网站《上海视窗》专题同名文章。此文转载后又被中国大陆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刊登。本台文章欢迎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海内外媒体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环球时报》转载此文时不仅没有注明文章来源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广》或RFI的法文简称,而且将稿件来源改为《法国之声》。法国并不存在名为《法国之声》的媒体,《环球时报》转载文章源于本网,不可能误判,本台要求立即予以更正。同时,《环球时报》近日刊出署名特约记者王斯的新闻报道:《法媒煽动欧洲与中国保持距离》,大量抄袭本台报道,但却不注明出处,并加上贬损和诱导性用语。此文被海内外网站广泛转载,以讹传讹,已构成侵权行为,本台保留诉诸司法的权利,特此声明。"

------------------------------------------------------------------------------------------------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滴:《环球时报》《新华社》翻墙转载了一家被我朝GFW和谐的法国广播公司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但凡是条新闻,多少得涉及到我朝还不太和谐的侧面。于是我朝编辑们嘁哩喀喳把不想让你知道的地方给Montage剪截了。
  这叶就算了,更要命的是《环球时报》既然是转帖,那总得告诉咱们打哪儿转的啊。问题来了,法广RFI是一家典型的西方媒体,人说话可不跟你《人民日报》一德行,而且比较冲。奥运之前是GFW最后释放的一批;奥运过后是功夫网最先驱逐的一批。把它的名号告诉你们,那组织上可是老大不情愿。
    于是好端端的《法国广播》愣给改成了《法国之声》,人家当然来气。RFI缩写哪个字母跟"声"有关?你叫(新华社),别人管你叫"心花射",(环球时报)叫"欢求屎抱",割谁谁都急!
----------------------------------------------------------------------------------------------------------

下面是那篇文章《温州老人"施粥摊"寒风中暖人心》
(括号中)的字是被《环球》删除的文字,其余的是保留下来的内容。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随便看看删除的内容是什么。

-------------------------------------------------------------------------------------------------------------

      (昨天开始,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袭击了中国大部,中东部全面强降温,26个省市发出了寒潮预警。今天的《上海视窗》,我们将介绍温州鹿城区几位退休老人发起的"红日亭施粥摊"。它位于温州市江滨路和环城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 
    上海市高这几天,温州气温骤降,一位网友看到施粥摊热气腾腾的场面,感到很温暖。
   
    (于是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与网友们共享。)
  "施粥摊"发起人是一群老人,其中有82岁的朱永麟,80岁的叶宝春,他们同是食品厂的退休工人、72岁的张鸣生是无线电厂的退休工人。施粥摊最早是一个"伏茶"点,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温州,每个凉亭里的热闹点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们自发的全天煮凉茶,分从路人。"红日亭施粥摊"由送茶改为送粥是从2008年8粤开始的。

    (当时,朱永麟老先生和几个老人聊天的时候,说到很多外地人,特别是在街上拣废品卖或者讨饭的一些人,不能吃到一餐正常干净的饭菜,大家商量着是不是可以煮点粥给这些人喝喝。当然,施粥比送凉茶要麻烦得多,花的钱也更多。)
      朱永麟首先自己掏了1000原,和叶宝春、张明生等人的钱物,把施粥摊办了起来。他们花了3800元买锅买灶,再家生锅碗瓢盆,大约4000--5000元钱的样子。都是他们从自己的养老钱省出来的。 

    (由于早上起早,会让周围的居民睡不好觉,所以)每天下午3点老人们就开始熬第2天的粥,每天要煮18个大高压锅,装满5个大保温桶,大概要七、八十斤米,还要准备花生米等11个小菜材料。(每天6点,负责炒菜的老人就要到厨房和师傅一起炒菜,)
    7点半,大家将粥、小菜、碗筷、桌椅搬上两辆三轮车,出发到500米外的红日亭施粥摊准备。8点左右粥摊开始喝粥,此时,棚子下,男女老少都自觉地排起了队。老人们的善举陆续得到一些好心人的捐款捐物,红日亭施粥摊就这么慢慢张大起来,目前有义务老人23格,年龄最小的60岁,喝粥人的规模也有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近600人的规模。 

  (红日亭的总负责人叶宝春,家由于拆迁搬远了,每天要坐10站公交车到红日亭。朱永麟有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住在别处,老伴已经去世,他一个人住在红日亭边的房子。红日亭的这群人里唯一有补贴的,一个是老人们的智障"儿子"建光,另一名是62岁的炒菜师傅,他们每月有700元补助,其他全是义务帮工。施粥摊早上送粥,中午和下午则是老人们的活动场所。一台播放机正在播放温州鼓词 ,粥棚里外或坐或站的有好几十个晒太阳的老人。)

      一开始,红日亭摆摊施粥曾被城管部门说成是"影响市容",摊子上的雨棚也差点被拆了。叶宝春老人坚持认为免费给人施粥是义举,无论如何要办下去。现在,这个粥摊的名气大了,拆除的声音也小了。随着老人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一些邻居不断地为他们送来钱和米,
    (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们的善举之后,也会给一些捐款,还有一些人定期地给他们送一些钱过来。从接受捐款的那一刻起,)
      老人们也自发的让这些钱越来越透明。每一笔收款,老人们都会给一个收据,并公开捐款人的名字,不留名的也要公示钱款来源数额,
    (在粥摊现场接受捐款的是75岁的朱美华。不算捐赠的大米,2007年一年这个粥摊的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在钱款有剩余的情况下,)
      老人们也定期的给福利院和聋哑学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礼物和钱,给红日亭所在的永东路社区和华盖山社区的困难户送钱、米、油等急需物资。

    (现在,来喝粥的人有回收废品的、拣垃圾的、装修工人、乞丐、流浪者、寺庙的僧人等,附近的一些居民也会到这里喝粥,有些不想做早餐的老人每个月会给粥摊几百块钱,他们也天天过来这里吃。老人们的粥不单是送人喝,他们平时自己也一样喝,来喝粥的人每天都会有新面孔,但80%的人是经常出现的,为了保证卫生,所有的碗筷都经过消毒,并且在碗上有套一个塑料袋子。碰到一些盲人,老人们会装好粥和菜,送到盲人的手里。)
      摊子虽然小,继承了中国古老的慈善文化,民间力量,温暖人心。

----------------------------------------------------------------------------------------------------
说实话:其实我觉得里边没啥让组织上疼得伤心裂肺非得肿瘤切除之类的癌细胞。

《法广RFI》原文地址(需翻墙)
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08/article_10845.asp
《环球时报》截肢山寨版原文
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 ... 2008-12/304268.html
 

1 条评论:

上肛上腺 说...

很高兴又看到老师这儿出现了一篇我的网文,
文字版我最早发表于doubans.com的2008-12-8 13:22。图片最早发表在牛博我的博客,昨天上午10点39,为了实现影响,博客时间我屡次修改过。
能怎么联系到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