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件小事!是的,原本真的是一件小事!近日发生在深圳福田区梅林一村84栋楼下的一起停车纠纷,经由媒体报道之后进入了公众视线。而据最新的报道显示,打人者是没什么背景的商人,被打者因为担心所谓的"网络暴力"而拒绝接受采访,继而便有论者开始谴责"网络暴力更可怕"。(南方都市报10月28日报道)笔者不得不很遗憾的承认,我便是所谓的"网络暴民"之一,便是被受害者小岳的某位朋友称之为"有些人"的其中之一。在此只想借南方都市报一角为所谓的"网络暴力"一辩。
首先,这是一起普通的治安纠纷,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够恰好在现场亲见。在这一大前提之下,媒体的报道对于公众了解事情原委甚至警方处理纠纷就都具有了超出新闻纸本身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有些专家称为"网络暴民"的诸如笔者之类的人了解案情的几乎全部渠道。而在第一天不甚详尽的媒体报道中,恐怕不光笔者对此事存有疑惑:据称是"很有背景"的开皇冠车的打人者,被媒体爆出开马6的作为省检察院年轻女干部的被打者。一个简单的停车纠纷,究竟能加进去多少佐料?而这些所谓的"料"里面,又会给公众一个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会不会继而对警方的处理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不得不指出,正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先行置入了一些特定的身份认知,加之信息的相对不完整与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才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网友对此事产生某些质疑(坦率的讲,一些质疑在看到最新报道之后仍然存在)。
处在一个相对公允的立场上,我们首先有必要回顾在第一天的报道末尾的一句话:直至记者截稿时,并未能采访到纠纷的另一方当事人――那对开皇冠车的夫妇。也就是说包括笔者在内的网友在第一天看到的事情经过基本还只能说是一种说法而已。在此基础上来看纠纷双方的所谓背景问题,在第一天报道中未能采访到的皇冠车主,所谓的"很有背景"网友当然只能揣测,而在拥有更多信息资源之后便站在某一道德高度上去妄加批判信息缺乏情况下发言的网民,显然是有失公道的。从目击者描述中我们确实可以嗅到一些真的"很有背景"的味道――似乎还真是那种自恃"很有背景"便几近生活不能自理的主儿:不知道公共车位是所有人都可以停的,停车不知道先来后到,不知道好好跟人说话,更不知道每天哪来那么大的火气……网友把对施暴者的身份揣测有所涉及那从未真正有过谦卑之心的公权力,其实也是无可指责的。没有谁生活在真空中,专家对现在是否还属于强权社会的判断我们也许无法下定论,但每一个网民都有属于自己的感知。
至于那位开马6的省检察院的年轻女检察官,笔者还是要斗胆讲出自己的几点疑问:一名20多岁的年轻女孩,已经有了省市两级检察机关的工作履历,真可谓年轻有为,至于身下坐骑(那辆马6轿车)难免会让不少网友的评论显得有点眼热、甚至发狠。当然还有貌似(在第一天的报道中也有说法是"双方都有动手",未被采访到的皇冠车夫妇亦有受伤)更难得的,我们的女检察官在冲突中能够始终"保持克制",而且并未张扬自己检察官的身份。而在后续的报道中,小岳父母的担心引来的恐怕不会是事件的烟消云散,反而会更加引起网民的反弹,请允许笔者再"网络暴力"一把:年纪轻轻的拥有省市两级检察机关履历的女公务员,为什么那么忌惮见到阳光?俗话说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是按照法定录用程序进入公务员队伍、按照正常晋升途径取得现在的成绩,大可坦然面对网络的质疑。至于受害者"在深圳检察院的一个同事"妄加断语的所谓"有些人"言论,更是对只是想知道个真相的网民的不尊重。个案进入公共领域便不再只属于事件双方,只希望得到有利于己方的观点而恶意揣测不同的声音,在传统社会中或许还可以通过控制媒体来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
还有对于处理本案的当地派出所,是否能够丝毫不顾忌这已经摆明了是检警一家的"受害者",是否能够毫无偏袒、公允地处理纠纷呢?那种在先前报道中的"双方都有动手"的说法是否得到核实?一个基层派出所处理牵涉高它好几级的省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案子,哪怕案情再简单,恐怕也是有些棘手的。网友那个"公布事件处理结果"的小小要求,难道真的就那么过分吗?
笔者担心的是:一件原本简单的纠纷,在加入不那么简单的众多佐料之后,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是否都很难再继续保有客观持中而公允的心态?而作为纠纷处理部门的派出所,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恰恰也是客观公正的执法:当然不能因为打人者"很有背景"就将案件轻轻放过,可也不因为被"暴打"的人是"省检女干部"就非要严惩纠纷的另一方。这样的要求其实很基本,但却似乎又不是那么伸手可及,甚至越来越不可企及。
生活在纷杂尘世中的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那样的纠纷,"退一步海阔天空"历来是没有什么背景的我们化解纠纷的最主要手段。"很有背景"的皇冠车夫妇与恐怕没怎么服过软的省检女干部,估计都不是深谙平民生活方式的我辈普通人,所以原本可以轻松化解的小纠纷才会变得那么剑拔弩张、那么无法避免。这其实也正是"夜幕下的哈尔滨案"谁都清楚,但谁也不愿意点破的社会根源。
在每次类似这样的事件中,网友所谓的偏激言论与过分激动往往都是情有可原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信息资源的极度不对称。而在"夜幕下的哈尔滨案"中,网友的观点变化不仅不像有些专家所言是什么不分青红皂白,恰恰是随着信息的一步步翔实与公开,随时更正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在笔者看来,其中不仅没有什么学者专家所谓的不理性,反而恰恰是这些具有质疑精神的网民最勇于承认错误,也最毫无利益纠葛牵绊地在追逐真相。华南虎事件的水落石出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也将不得不面对所谓"网络暴民"的追问与质疑,这无法回避,更无可选择!
2008-10-28
相关新闻链接:
停车起冲突夫妇暴打省检女干部
http://epaper.nddaily.com/H/html/2008-10/27/content_609704.htm
后续报道:打人砸车夫妇被拘不是公务员
http://epaper.nddaily.com/H/html/2008-10/28/content_610781.htm
摘发于08年10月29日南都深评
http://epaper.nddaily.com/H/html/2008-10/29/content_611844.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