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能成为构建和谐的薄弱一环

作者:马道蓉 来源:新华网

马道蓉/中共南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环境。网络传媒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社会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在互联网宣传领域掌握主动、维护稳定,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课
题。

一、构建和谐的宏观环境,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1、建立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机制是繁荣网络文化事业的关键。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政出多门”,职能分散,管理程序繁冗,由此滋生的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管理效率低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根据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抓紧建立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当前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打破对网站审批、内容管理、舆论引导等实行分割管理的体制,建立对网络文化产业市场要素全领域统一管理的机制,逐步建立跨部门的综合管理机构,集中相关部门的职能对网络文化进行直接管理,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职责权限不清,多头体制导致的产业管理与意识形态管理脱节等问题。其次,要依法管理,坚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管理,推进网络管理的程序化、法制化,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再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善于在管理中加强引导,坚持“堵”、“疏”结合,促进管理方式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既要引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又要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四是尊重专业指导,强化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政策、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行业组织的监督指导,实现对网络文化的间接管理。

2、建立适于网络经济特点的法制环境。建立完整的网络法律体系是促进网络环境健康,保证网络道德准则实现的可靠保障。要把立法重点放在网络行业准则、信息安全、网络行为等方面,尽快建立适合于我国实情的网络法律体系,界定网络违法行为、违法程度的标准,完善网络违法行为诉讼和取证程序、处罚措施以及执法依据。一是注重立法的完整性。既要针对各方主体进行立法,又要针对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立法,还要针对网络经营、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立法,把涉及网络领域的各方主体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方针、战略都纳入法律体系之中。二是注重法律之间的衔接性。修订现有网络法规,完善司法和立法解释,加强其同民法、经济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衔接力度,避免法律规范之间因衔接不周而产生真空区。三是根据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国际立法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网络法律准则,推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法律衔接,缓解在国际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各国以地域性为根基的法律之间的矛盾。

3、建立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尽快出台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发展目录和纲要,明晰网络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和鼓励政策。针对当前网络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调整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政策,适当提高网络媒体的市场准入门槛,对进入网络文化产业的最低投资额度予以相应的规定。放宽对网络文化产业投资的政策性限制,规范网络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使其与资本市场接轨,鼓励民族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网络文化产业。在大力加强互联网基础性研发和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网络内容产业,特别是加大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相关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投资建设新闻网站的审批,限制风险资金、国外资本进入网络新闻领域。调整网络新闻采访机制,推行网络记者职业资格制度,增强网络媒体的竞争力。加大卫星电视、通信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程度,推进“三网合一”,鼓励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跨领域经营,通过基础网络间的竞争促进我国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增强文化供给能力,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1、抓好创作生产体系,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内容建设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加强优秀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以博物馆、图书馆、科研院所等机构为平台,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原创文化精品的数字化,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作能力,扩大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为网络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加大对公共网络文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企业和企业集群。提升民族网络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产品,大量创造既有思想性、时代性,又具有艺术性、民族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推动创作和生产向以原创为主的转型升级。加快构筑以新闻网站、政府网站、文化教育类网站为主体的网上宣传阵地,鼓励传统媒体发展数字化传播形态,占领网络文化新阵地。

2、建好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群众对网络文化共建共享。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传播网络文化的桥梁,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享用网络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网络文化服务,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首先,大力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增强网络文化的承载能力。通过在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方向的多元化投资增强竞争,降低网络消费成本,优化网络服务环境,让更多的人接触网络和方便使用网络,扩大网络文化的受众面。其次,把网络文化系统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反映民意的“晴雨表”,维护稳定的“减压器”。通过互联网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群众的心声,满足群众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利益;利用互联网协助管理工作,主动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和公开政府的有关信息,提高服务水平;利用网络开展科技文化惠民活动,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开设网上宣传专栏,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促进共享普及。再次,要多方统筹,加大投入,逐步在城市社区、中小学和农村地区建设一批公益性、先进文化型互联网服务场所,以扩大网络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网上民族主流文化力量。当前,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思想和文化信息,对我国文化主权、意识形态的防御和舆论引导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反映我国主流意识的文化形态在网上的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构筑网上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展现科学的理论体系,宣扬社会主义价值准则,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提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组织优秀民族文化上网,出版网络读物,占领世界网络文化阵地,让世界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传统优秀文化,扩大网上民族主体文化力量,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抵制网络“文化殖民”威胁,维护网络文化主权。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打破西方国家的网上“信息霸权”。大力开发民族信息资源和中文信息资源数据库,拓展中文信息的辐射空间;大量建设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文网站,提升民族网络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民族文化信息的输出,提高民族语言的话语地位。

三、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营造网上主流舆论

1、重视网上舆论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引导网上舆论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谋划好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把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占领舆论阵地、主导新兴媒体、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二是大力推进重点新闻网站的改革创新,解决好普遍存在的体制不活、自主经营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高重点新闻网站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在网上的信息源头优势。三是贯彻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组织好重点新闻网站的正面宣传,发挥好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党和政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帮助群众深入理解重大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营造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网上舆论氛围。四是加强重大主题策划,综合运用网络媒体的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对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大部署等的网上宣传强势,使党和政府的决策主张深入人心。

2、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在开放的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加大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难度。适应网络的特点,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对互联网宣传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防范舆论危机传播。坚持从“网上来”到“网上去”,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特别是要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二是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建立与之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号召广大党政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通过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三是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根据网上宣传形势的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四是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

3、构建网络信息预警体系。以网上舆情的收信反映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舆情研判、舆情回应、舆情反映、问题处置等相配套、成体系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反应灵敏的耳目,完善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监测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畅通网上舆情搜集渠道,组建以相关部门为依托、以网站为主要渠道的舆情搜集系统,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及时搜集网上舆情。密切跟踪网上舆情动态,既要及时搜集社会公平、腐败问题、仇富现象等容易引发公众舆论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更要从“网下”抓“网上”,通过网上的议论、网下社会各群体关注热点的变化,洞察舆论的新走向。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深层次的舆情。强化新闻网站的舆情监测功能,建立有害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使舆情掌握与堵截有害信息、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等应急处置手段有机结合。

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增强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力

1、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行政监管。要坚持党和政府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监管中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管制能力。一是要抓紧建立适合于网络传播特点的监管队伍。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监管网络,完善各级行政监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快培养既懂网络技术、法律知识,又懂文化传播、新闻业务的管理人才。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加大网上综合治理力度,打击网上违法、违规和犯罪活动,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和实名登记网站、博客和实名上网等制度,实施网络新闻发布、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建立网上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不良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完善通知删除机制。三是推进网络文化内容分级审查,加大对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国际性流入信息的审查,强化对国际互联网接口的监管,防止网上国际不良信息的扩散。四是启动社会监督机制,促进行业自律。建立举报投诉受理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网上违规行为的投诉和监督。建立适于网络信息传播行业通用的内部管理机制,引导业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把互联网的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相统一。

2、构建网络信息技术监控体系。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对网络监控技术的研究,推进动态堵截技术、信息安全防范及保护等技术的应用,开发信息识别、信息过滤、自动侦缉、不良信息自动报警等监控系统。要加强网络主体对信息传播的过程性监控。根据网络信息在传输初端(网站)、中端(网络运营商和服务商)和末端(用户电脑)等环节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监控技术,有效阻止有害信息扩散。要加强行政监管部门技术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自动屏蔽、过滤等公共监管系统,增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监管能力;推进监管技术、设备和信息共享,国家主管部门要结合不同阶段信息传播的新情况,统一提供有限制性信息词汇的“黑名单”数据库;建设网上信用系统、网络审核系统,及时记录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不良行为,对网络业务进行自动的定期审核;以可寻址技术为基础开发网络侦缉系统,及时准确侦缉网上不法分子,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

3、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公众的网络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要以学习方式、思想观念、道德理念、法纪意识和心理境界五大要素为支点,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网络使用者的批判自主力、信息识别力、自我控制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一是加快构建社会教育体系,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带进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知识,增强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观。二是把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纳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三是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活动,积极引导人们的网络文化消费价值取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指导公众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和消费网络内容,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四是积极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既要整合传统道德资源,发挥传统道德文化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凝聚力、激励力、整合力和约束力,又要加强网络伦理与制度建设,出台网络道德行为准则,增强人们在网络文化消费过程中的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马道蓉/中共南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