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官员开博

作者:熊培云 来源:东方早报

江苏宿迁市可能是中国"官员博客"最集中的城市―――目前,宿迁已有8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博客,写作博客1700多篇,内容涉及招商引资、工业突破、 全民创业、城市建设、高效外向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总计访问量达76万人次。(8月14日《人民日报》)

  近两年来,官员开博收获不少掌声。有人认为它不仅便于官民之间的沟通,而且利于引导网络主流舆论,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不可否认,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交换信息的工具,同样是一种新的治理工具。从中央到地方,对互联网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年"两会"上,中央领导人希望网 络能成为民众与中央沟通的平台。互联网将从学用、商用、民用走到政治生活前台,更加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而地方官员也在不同场合鼓吹要学好、用好网络 ―――"如果党政官员不愿、不会、不能利用网络和群众保持沟通的话,那可能就会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

  相关背景是,截至 2007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了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网民的政治参与,无疑部分救赎了现实生活中的表达"贫困",日益影响着政治决 策和高层思考。即使那些曾经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者也渐渐相信,互联网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机遇。

  全世界正在进入互联网文明, 只要对这一进程不视而不见,并且认同政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与时俱进",就不难理解,"官员开博"只是顺应而非引领这个时代与生活的潮流。如果我们承认官 员同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那么"官员开博"亦不过是日常进化中的寻常一幕。与其说它标志着一国政治文明的成长,还不如说见证了官员生活方式的推陈出新, 见证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网络时代的齐头并进。就好比官员步才子佳人的后尘开始用手机发短信,可以在官民之间多了一条沟通路径,但它并不意味着这是件什么 惊天动地的事情。唯一能证明的或许只是,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网络文明的藤蔓正在深入到中国每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笔者并不否定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生活,继而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影响力。必须看到,民众对官员博客及"互联网执政"的过度赞美,同样成为映照现实的一面镜 子。为什么许多中国网民在评论"官员博客"时,总是难抑心中的欣喜。官员在开通博客时,仿佛同时打开了网民的抒情按钮,"让眼泪一夜间洒遍互联网"。当 然,那是幸福与激动的眼泪―――官员终于上线,网民也终于可以说,"告诉你我等了很久"。

  与此相反的是,西方许多官员也开了博客,然 而它们并没有受到热捧。比如我曾经长期关注的法国总理菲永的博客,上面除了报告和访谈外,更多是菲永自己的生活感受,包括这位总理先生被媒体"污蔑"时的 烦恼。即便这样,总理博客的访问量也并不大。普通帖子的留言通常只有几条,热点留言也少有超过100条的。究其原因,是法国的意见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在此 条件下,互联网充其量只是一种补充工具,而不具有改变意见传播格局的意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一方面,当人们抛弃了"官民分立"的二元论,而代之以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的公民思维,平等对话本是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为了获得选票或者做必要的政治动员,官员应该把时间多用于倾听而不是"倾诉"。

   我曾经撰文认为,"互联网执政"并不足以支撑起一套行之有效、一以贯之的规则。近年来汹涌于网络上的公共事件表明,互联网与其说是观点平台,不如说是博 弈工具,它一次次见证了原本可以在法院解决的问题,却不得不首先经过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媒体审判"或者"互联网审判"才能推动;原本可以在日常行政中解决 的问题,却要通过互联网上风起云涌的声讨"定纷止争"。不难发现,在中国互联网担负了"不可承受之重"。

  或许,网民无节制地赞美官员 开博更在于给现在的官场陋习投一张反对票。如果民众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官员同样善于倾听,相信中国当下的转型进程会简单得多。与此同时,民意 如果是真实的,对于官员来说,言语表达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执政者真实的母语。一句话,民众要多说,政府要多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