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口总数 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半年来中国网民的增长数量更是惊人,达到了2500万,相当于平均每秒增加两个网民。CNNIC信息服务部主任 王恩海甚至乐观预言,最迟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将居全球第一。
面对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互联网分析人士提醒,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中国成为"互联网强国",理由是网民的综合素质和网络产业化水平还很低。 一方面,中国网民从事网络购物、支付、招聘、旅行和商务人数相对很少,尽管有庞大的网民基数,但是中国至今没有一家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另一方面,超过2/3的网民接触网络只不过是为了娱乐活动。
相关批评不无道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互联网之于当下中国的意义,并非立志要让中国马上成为"互联网强国"。对于这个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而 言,互联网的首要任务更在于使中国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完成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也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近年来人们毫不吝惜地赞美互联网对于中国所具有的史 诗性意义――因为互联网不仅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中国人的观念与思维,让中国人脱胎换骨,赋予全新的精神气质。
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惊心动魄的时代,也是一个在价值上兵荒马乱的时代。主义与顺口溜,真理与潜规则,虚拟与现实,正人君子与情色录像带,奖赏与屈辱,希冀与失落,各种观念、思想与情绪相互纠葛,各种道德、名分和利益充分博弈。尽管当下中国公民尚未获得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表达自由,然而网络忽如 一夜春风来,为中国人的社会表达与个体创造,吹开花千树。
显而易见,在这个万物解冻复苏的时代,娱乐同样是一种意见,是思想解放和身体解放的重要组成。所以,当不少学者指责大众传媒席卷之下人类已经变 成"娱乐至死"的物种,中国人却将娱乐精神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因为这一刻人们已经等了太久,因为"娱乐至死"也并不意味着"娱乐致死",因为"娱乐至 死"对于当下中国人来说还是一项尚未完整获得的权利。
中国互联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在互联网,而是在互联网之外。
关于这一点,从互联网普及率上可以窥见一些端倪。举例说,尽管今年比2006年同期9.4%的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达到了 12.3%,但是和美国超过60%的互联网普及率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网民基数分布"东高西低"的原因所在。
此外还应该看到,除经济原因外,政治与社会等因素同样关系到中国互联网兴衰沉浮。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更肩负着另一个重要使 命。如上所述,互联网在中国的运用,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运用,它同样是一场无法回头的试验。它将见证"科技改变生活,生活改变政治",见证新事 物的萌芽与生长、辞旧迎新,直至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瓜熟蒂落。
正因为此,有关网络实名制的讨论在中国才会那么敏感而热烈,而网民对"黑砖窑"、"厦门PX"等事件此起彼伏的批评,也是因为顶高了公共空间的限度才显得如此赏心悦目――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就是中国人"集体散步"、各自表述的广场。
找到了互联网,就像找到了组织。人们寄身并寄情于网络同样是对旧有的社会之网的颠覆。拜网络之所赐,社会风潮风生水起,在中国走向开放社会的过 程中,无论是数字英雄,还是网络上所谓出格的言论,对于旧制度、旧观念都具有不断"说服"的作用。一方面,网络言论及互联网精神在社会自我改良及危机管理中作用日益彰显;另一方面,言路渐宽也给了那些担心言论自由危及社会稳定的人以当头棒喝。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前景与当务之急。所以,不要轻言互联网在中国无所作为,也不要急于比拼谁是未来的"互联网强国",或矮化互联网只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浅层次的娱乐方式"。
心声浩荡,自网上延伸。娱乐喧嚣的浪花底里,涌动着中国人追赶幸福、自由的历史潮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