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看懂中国:NHK,来自他者的眼光

作者:彭远文   来源:南都周刊

有一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往往更是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要么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然后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文_彭远文
  1 安徽某农村,一个孩子的视网膜脱落,母亲从娘家借了900元,
准备带孩子去北京同仁医院复查,年迈的母亲连10元钱也给了她。
  2 没钱去北京给孩子复查,母亲很悲伤,无奈的父亲开门走出去。
  3 孩子的奶奶也生病了,自己在家输液拖着。
  4 提起生病的孩子,母亲很伤心。
  5 父亲独自在发愁。
 
  “最好的”来自国外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李伦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
 
  一开始的场景就让人想起小学课本里的《多收了三五斗》:镜头摇过排队长龙,凌晨五点的北京,同仁医院门前人头攒动,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人约 有800人。有人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有人说已经排了一宿,有人说冻得感冒了,一个东北口音的女孩子说又冻出病来这病可咋治……黄牛党兜售挂号券,排队的 人抱怨普通人哪买得起。两小时后挂号开始,热门医师的号十分钟卖完,人们垂头丧气:“完了,又完了。白排了,真气人。”
 
  这样的场景已经被拍过无数次,但在NHK纪录片中,镜头之准确,叙事之精巧,仍然明显比其他同类片子高出一筹。
 
  这是NHK“激流中国”系列之《病人大长龙》的开场,片子迅速以一个急救病人住院不停付费切入,然后以来自安徽农村的患者家庭的遭遇和同仁 医院市场化迅速发展过程,作为两条主线展开叙事。廉价药房、农村简陋的医疗设施、形同虚设的农村医疗保险、医院以富人为服务群体展开的市场化扩张、医疗改 革方案等诸多中国医疗体制问题,随着故事一一呈现,个体叙事和宏大叙事结合得浑然天成。结尾一组镜头又回到同仁医院排队的大长龙,最后一句解说词这样说 道:“今天又将是通宵达旦。”
 
  《病人大长龙》播出后获得一系列国际纪录片大奖: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纪录片部门金奖、意大利国际电视节2008年度纪录片金奖、摩 洛哥蒙特卡洛电视节最优秀奖、德国世界媒体视听节最优秀奖、匈牙利国际影视节金椅子奖。在“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中,《病人大长龙》并不是唯一获奖作品, 而在NHK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中,“激流中国”只是诸多系列之一。
 
  可以说,但凡中国的重大事件,NHK均推出了系列纪录片,近几年就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激流中国(奥运前的中国)”系列、“四川大地震”系列以及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等,而针对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世博会,现在就有三组人正在上海拍摄制作。
 
  就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无论叙事、影像、深度、广度,NHK的纪录片都是一座标志性的高峰,远远超出中国国内和欧美国家的其他同类作品。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李伦如是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拍摄新闻纪录片的 编导,后来由他担任制片人的《社会记录》是中国唯一强调纪录片形式的新闻日播栏目(2008年初被撤销,《南都周刊》曾做过题为《一个另类央视节目的消 亡》的报道)。在李伦看来,中国目前很多纪录片还停留于呈现的层面,而NHK的纪录片则是思考性质的,并且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
 
  落后是全方位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加入NHK纪录片制作的一名摄制组成员说,类似《病人大长龙》这样50分钟的节目,成本大概是人民 币150万元(国内纪录片水平最高的栏目之一是央视的《纪事》,经费是4.5万元),采访拍摄周期两三个月,片比(拍摄素材与最终成片的比例)超过 100:1(一般的纪录片片比是50:1),整个制作周期达半年。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激流中国”系列的《富人与农民工》,光是中文资料翻译成日文就译了上百万字,这只是资料收集中很小的一部分。日本编导在这方面非常认真,如果不懂就一定搞懂为止。
 
  有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就更不用说了,得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往往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再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张华东帮NHK做了十年的摄像,做了三四年摄像助理才终于转正。目前,他的日薪是1200元,而在国内,一般摄像的日薪是500元左右。有次为了拍摄一个沙漠落日的镜头,他从兰州租车跑了三天。张华东开玩笑说:“日本人A型血比较多,特别轴。”
 
  李伦认为,NHK的纪录片“在影像叙事方面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像《病人大长龙》,后期制作中改稿就改了八遍。NHK的节目在日本是全民收看的,要求能吸引老人小孩看下去。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片子的思想 性,前述那位NHK摄制组成员说,上大学的时候,教材往往会说电视语言不擅长表达深刻的东西,其实并非这样,只不过电视语言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已。
 
  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最容易记住的是NHK记录的深入程度,比如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有一期是关于中国电影的,让网友大发感慨的 是导演陈可辛与媒体讨论如何打压《三枪》的过程,居然也让NHK给全程记录下来。而在《富人与农民工》一片中,富翁李晓华和其他人商讨如何操纵股市,会议 讨论进入实质环节的时候才不让拍了,摄像不慌不忙徐徐退出,画面平稳流畅。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在NHK的纪录片中随处可见。
 
  NHK的生存之道
 
  “NHK把握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刘斌(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
 
  梅地亚中心紧挨着央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大楼是NHK和央视合资修建的。当初是为了方便转播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而修建,因为 NHK属于日本国家电视,不允许盈利,梅地亚中心作为酒店在日本国内引起一些反应,最后在2001年退出了合资经营。但NHK和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 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几乎成为专门为NHK服务的一个部门。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刘斌提供了一个数字,这些年NHK的纪录片 业务占了该部门90%的业务量,今年才略有下降。
 
  刘斌说,在中国,像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这样专门为某个外国电视台服务的公司极为少见,人员多达30多人,其他从事同类业务的公司往往只有6、7人,而且基本是民营性质,不可能有央视这样的背景。
 
  梅地亚中心参与的方式主要是,自己报题,NHK通过,然后获得资金进行拍摄,题材主要是人文风景类,比如中国武术等,新闻方面比较少,曾经拍过新疆采棉工,四川地震博物馆等。涉及中国社会问题的纪录片,梅地亚中心参与较少,即使参与也主要是提供器材和摄像人员。
 
  NHK非常重视中国题材的新闻,从1974年开始至今,不完全统计,制作了超过5000期关于中国的节目,中国题材的节目在日本的收视率也高于其他地区。目前正在中国拍摄节目的有10组人,而光报道世博会的注册人员就超过200人。
 
  NHK同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每年和广电总局会有一次合作会议,诸如“激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样的题材,都是得到广电总局同意拍摄的。刘斌说:“NHK把握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虽然也曾发生过不和谐的小插曲,但整体而言并未有太大影响。2007年播出的“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就曾引发小小波澜,《亚洲周刊》曾报 道,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及中国驻日使馆为此向NHK提出交涉,认为“不客观、误导观众、损害中国形象”。NHK在当年七八月间曾停播了原定每月播出一集的计 划,并表示后续的节目将更多地反映“中国政府的立场”,对今后采访拍摄“施加积极影响”。NHK婉拒了外界媒体的各种询问及采访,甚至包括专程从北京飞赴 东京的《中国青年报》副总编的采访要求。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这样一个不和谐小插曲并未影响到NHK此后在中国的拍摄。
 
  在NHK摄制组的成员看来,根本原因还是NHK对中国的态度客观全面公正,与一些欧美媒体相比,NHK没有那么先入为主,而是从中国的现实 出发,不回避也不夸大。并且NHK不允许对他国问题横加指责,一方面是这样做不合适,另外则认为这种指责很可能是错误的,媒体对自己的言论需要格外慎重。 所以,NHK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源自长期以来培养的信任。
 
  这并不意味着NHK要牺牲媒体的独立性,据介绍,NHK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播出前不接受中国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审查要求。那位摄制组成员说,中 国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奥运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在维护良好的政府关系与保持媒体的独立性之间寻找平衡,境外媒体需要向NHK学习的还有很多。
 
  “比我们还了解自己”
 
  “日本人远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中国。”——“沙与沫”(NHK同好会QQ群管理员)
 
  目前,NHK纪录片在中国几乎没有正规的传播渠道,除了少部分酒店能收到NHK国际频道,国内电视台基本没有购买NHK纪录片播放,音像店 也很难找到NHK中国题材的碟片。和线下的冷清相比,网络上NHK纪录片热闹非凡。用“NHK 纪录片 中国”为关键词搜索,谷歌有505000个结果,百度有240000个结果,搜索结果主要分布在论坛、博客和视频网站。
 
  “NHK的片子相比BBC,美国的国家地理和探索等,涉及更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时事类事件,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分析之深刻、报道之全 面、立场之客观,令人印象深刻,是很不错的参考资料。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日本人远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中国。”网友“沙与沫”,现在是一个名为“NHK 同好会”QQ群的管理员。群里主要以80后为主,很多是大学生,许多人想申请加入但进不来,因为QQ群最多就是200人。他们主要是通过电驴分享,或通过 QQ中转站,“沙与沫”说:“群里有几个高人(据说在日本)专注于片子的编译。”
 
  “蓝旗营”(网名)正是“沙与沫”所说的那些“高人”的组织者,25岁,刚毕业。2008年6月26日,他成立了NHK纪录片字幕组;后来 在字幕组的基础上,2009年4月11日又创建了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蓝旗营”说,目前字幕组已经译制NHK纪录片中文字幕196部。平均每三天译制 一部。
 
  在招募翻译志愿者的帖子中有这样的要求:“强调从容翻译,每部50分钟的片子,译制时间20天,还可申请延期10天。成为正式组员后,基本职责是每两个月份翻译一部,而不是其它字幕组的一周必须翻完一部。”
 
  “蓝旗营”曾经查询过专业翻译公司的报价,在那里,要译制一部同样的纪录片,费用高达1.5万元人民币。据统计,每部片子一年内至少被观看 50万次(根据电驴下载量);而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一年来有1200万访问量,每天独立访问用户一万人。除了网络下载,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还把整理的 NHK纪录片刻成碟邮寄给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等,目前已达100家。在论坛上贴有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机构 发回的感谢信和捐赠证书。
 
  “蓝旗营”说,在道兰之前,很多网友提到纪录片都会想到BBC、探索的那种片子,而现在NHK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许多人和他有着 同样的经历,最开始被NHK纪录片触动的就是2007年“激流中国”系列的《富人与农民工》,他眼中这是一部标志性的片子。一般说来,翻译是为了解他国, 而对这群志愿者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国家。
 
  “鼓励比讽刺更容易起到效果,不管对象是个人还是机构。微风细雨方能润泽大地,暴风骤雨只会毁坏土壤。从微观的小角度持续做努力,这样的人 才是民族的坚实脊梁。分析国外的得与失,给国内做经验借鉴和教训参考,是更好的一种推动中国进步的方式。”这是“道兰精神篇”中的几句话。“蓝旗营”说, 他们作为80后,没有历史记忆负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心态很阳光,很平和。
 
  在同好会论坛上,有人发了这么一条帖子:“一句话形容NHK的纪录片给你的感觉。”目前已有179条回复:
 
  要具备充分的好奇心和开放的胸怀,才能创造伟大的文化,这比最多的钱还要宝贵。
 
  觉得活得踏实了很多。不再愚昧。
 
  痴长了20多岁!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真实记录历史,广泛收录观点,公正评价事件。
 
  NHK尝试用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去深入了解剖析该国发展及对日本对世界的影响,而西方媒体却霸道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和批判一切。
 
  NHK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思路,也许对我和我们以后的影响会是不可估量的。
 
  平实,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无法看清世界,那么就借助别人的眼睛去看,NHK就是那双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且使我对于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察。
 
  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上的一周年纪念译作名为《麦客》,参与拍摄的一名成员说,针对这样一个群体,“中国需要这种人”。
 
  NHK的中国印象节选
 
  “激流中国”系列    主要有:《富人与农民工》、《青岛老人院的故事》、《北京水危机》、《品牌骚动》、《13亿人的医疗》等,分别涉及企业发展、贫富差距、老龄社会、环境污 染、公民维权等内容。其中《病人大长龙》更获得一系列国际纪录片大奖: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纪录片部门金奖、意大利国际电视节2008年度纪录片金 奖等。
 
  “中国力量”三部曲    分为《电影革命的冲击》、《驰骋非洲的巨龙》、《吞购世界的巨龙》。
 
  《茶马古道》    日本NHK和韩国KBS于2009年联合拍摄的6集纪录片。有网友说,这部片什么都好,就是“不是中国人拍的”。毕竟是国外电视台拍摄,评论认为该片只能 达到纯粹人文层面上的高度,没有力量也不可能对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明及其中的具体政治文化困境做一个客观的描述分析。
 
  《丝绸之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制作,在日本风靡一时,引发了日本民众的“敦煌热”。喜多郎为节目制作的同名音乐,曾受到全亚洲的追捧。
 
  《中国铁道大纪行》    分春季篇与秋季篇两部分,主要记录了日本艺人关口知宏在2007年以搭乘铁路的方式走遍中国的全过程。
 
  《大黄河》、《12亿人的改革开放》等    早先鸿篇巨制的大制作理念,表达了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宏大叙事般的关注与思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