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强:“五毛党”帮的是倒忙

来源:新世纪新闻网


所谓“五毛党”,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也是网民们为此制造的一个新的流行词汇。网络上的互联网词汇 层出不穷,有“河蟹”,是从官方的“和谐社会”这个口号转换过来的、专门讽刺网络封锁的这个叫“河蟹”。而“五毛党”呢,则是关于官方网络评论员的另一种叫法。

网民们对于网络评论员、或者说是“五毛党”,一般都是批评、讽刺、和挖苦之声。而在中国的官方报纸上,最近却出现了 “五毛党”这个词汇和有关的报道,这就很值得一提。

首先是英文版的《环球时报》,它在2月8号的时候,特别提到,说一份官方文件透露2004年10月开始,长沙市委外宣办选聘网评员,底薪600元、按发贴量加薪,每发一贴、每贴5毛5毛钱。所以呢,就被网民们讥称为“五毛党”。

这个网络评论员一般就是各级官方系统专门花钱训练培养的网络的宣传员。但是和政府的一般宣传不一样,这些网络评论员都要用化名,不以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化装成普通网民的这样一个身份在网上发言。因此呢,“五毛党”就是一种利用匿名形式在网民中宣扬政府机构需要他们宣传的一定言论的这样一些受雇用的专门的喉舌。

《环球时报》是中国官方一个对外宣传出版的报纸。因为是英文版,所以它报道的尺度常常比中国的中文媒体要宽。一方面可能是要用这种开放的姿态争取国外读者一定的信任,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官方媒体工作的媒体记者和编辑也会利用这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报道一些在国内的普通媒体上不能报道的事情。由于这两个原因,或者是其中一个、或者是两者都有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这一篇英文的、但又是官方的对于“五毛党”的报道。

而网民们立刻就把这个报道翻译成了中文,进一步地嘲弄和批评网络评论员这样一个制度,把他们叫成“五毛党”这样一个 微属、低下的贬义称呼。而被官方的媒体正式承认,这一下也可以说是官方制造的匿名网络评论员制度所谓引导公众舆论的最大失败。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象网络评论员、或者“五毛党”这个做法,它不是起于中央政府,而更多的是在地方政府,从县一 级、有时一直到省一级,也包括大大小小的受管制的新闻网站和论坛。而象这样一个匿名、隐藏身份、又要替政府发言的网络上的宣传现象,究竟对维护政府的信任力和公信力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看来最近这几年“五毛党”在网上越来越多,可是普通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却是越来越深。“五毛党”大量出现,政府的言论却越来越得不到网民的信任。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问一问,这样的“五毛党”究竟在起帮助政府的作用呢?还是恰恰相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