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沧浪之水
据说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所以杂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日益壮大,在报纸上、杂志上、网络上随处可见针砭时弊的杂文的出现。当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诸如贫富差距、官民矛盾、群体性事件等等问题,都是杂文产生的最好的土壤。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相关的杂文便连篇累牍的发布出来,颇有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味。但是看的杂文多了,却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令现在的杂文处于相对尴尬地位的一个共性问题,即议论有余、批评不足。
通常来说,杂文以议论与批评为主。议论的往往是具备一定典型色彩的同时又包含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人或事,而批评的就是透过事物发展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杂文可以说是最为掌握时代脉搏,具备时代色彩的一种文体。这样一种文体也对杂文作者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反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杂文,可以说大多数作者能够做到明白、清楚地阐述其所要评价的人或事,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做到展开一定程度的议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议论往往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如某杂文写由于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恶劣影响民众生活的问题。文章准确无误地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已经造成的后果,但是最后却采用“此种现象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反思”这种相对形式化的语言来做结语,给人感觉意犹未尽。又如某杂文写高考前后的权钱交易现象大行其道,已经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是结尾却也仅用“此举应该引发有关部门重视”这种套话来结束。给人感觉如同隔靴搔痒。
当然,也并非所有杂文都属于上述这种在关键点上含糊不清欲言又止的类型。另有一种杂文能够做到既议论清楚,又批评彻底。其特色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如广东写黑龙江的事情;吉林写四川的事情;新疆写河南的事情等等。也包括中央级媒体刊发对省一级的杂文;省级媒体刊发针对地方一级的杂文等都属此类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杂文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客观的说,这与媒体管制的现状、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秉承“祸从口出”理念的国人传统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
无论当前新闻视野看起来多么宽广,新闻市场看起来多么繁荣,究其本质却是不曾改变的。各类媒体均处于党委宣传部门管辖范围之内。对于所谓关键字、敏感词的限制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以议论批评为己任的杂文往往会不知不觉中触犯了高压线。特别是以议政论政居多的杂文,在此方面自然更是时常刺痛官员们的神经。这样一来,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作品出版,作者们只好做出妥协与让步。同样,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也是造成杂文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捂盖子”是政府部门一个最为常见的处理手段。压制、限制言论、封锁消息等等手法屡见不鲜。而杂文作者们由于同样在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工作、生活,这样在杂文创作上不得不考虑对自身及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转而造成杂文作者对本地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视而不见,专门拿外埠事件做文章的尴尬现象。最后,由于明清两朝特别是清代以来文字狱的大行其道,更由于近代史上特别是文革中各类因言治罪的事例比肩接踵,由此造成了国人对于言论自由这一本应属于公民自身应有权益之一的概念惶恐万分。杂文作者们在对文章的处理上就越发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以上三种因素交织,自然造成了当今杂文议论有余、批评不足的尴尬局面。
杂文以其鲜活的时代特色,贴近生活的生动言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杂文的刊物多、作者多、读者多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杂文在当代中国的活力与魅力。改变杂文现在的尴尬局面,其前提就是改变传统意义上媒体管制的工作方法,逐步放宽言论自由,不再一切以政治为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令杂文不再尴尬,也可以推动、引导当代杂文向更加优秀的领域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