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午有消息传来,胡舒立女士将辞去《财经》杂志总编一职,前往中山大学传媒学院担任院长。相信现在媒体正在疯狂联系中山大学有关人士,力求确认这一消息,并 且争夺今晚或者明天的报纸头条。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应该恭喜中山大学的同学们,你们的新院长是个狠角色,并非是象牙塔里的纯粹学院派,刀头上见过血,衣襟 上有硝烟。
胡舒立是传媒人,但这一次她无法继续从事新闻业,大概也是拜传媒所赐。自《财经》高层变动的传闻出现,胡舒立何去何从就成为了传媒讨论的热点问题。 如果我记得不错,甚至已经言之凿凿宣布了新的办公地点,以及未来的合作方和刊物名称。很可能这些传闻都是真的,在中国,唯有官方正式否认一条消息,否则我 们无法确信这条消息是真实的。但是,把胡舒立推到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就等于是把她的去职直接同隔袍断义,分庭抗礼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局面,无论对于新老东 家都可能难于忍受。相比较而言,胡舒立退开一步,避到学术圈中远离是非几年,大概是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结局。媒体对胡舒立的新杂志报道越多,她也就距离新 杂志越远,这一幕真有些讽刺的意味。
在中国社会,巧妙的利用各方力量,精确地把握发言尺度,敏捷地保持发言立场,胡舒立走到了言论边界的极限。所以,胡舒立之后难有胡舒立,《财经》之 后不会再有《财新》。我们惯于见到媒体中的传奇人物,这是个人之幸,却非媒体之福。有传奇人物的存在,意味着有看不见的屏障阻挡了更多新闻人本可以采写的 报道,本可以拍摄的图片。同时,也意味着在同一个行业之内,存在不同的尺度和阈值,同业间处于不完全竞争的态势。在多少年里有这种传奇人物,只能说明在多 少年里我们没有真正的新闻可以阅读。做不到和不能做,决定了究竟是英雄还是传奇。
胡舒立的去职,也彻底封杀了封杀她这一种新闻报道模式的可能。因为媒体自有其生命力和自由意志,曾经庇护和支持它的力量,到头来可能还是会变成一种 阻力。而这种角力并非是单纯的资本操作,或者是经营转型,其背景可能更为深远复杂,并非是一个行业的规范所能容纳得下的。作为一种模式,媒体人提供智力上 的服务,换取某种有条件和限度的合作,注定了这种合作不可能长久。在这个模式中,随着时光流逝和利润流入,双方都会觉得为对方付出了太多,而对方所提供的 回报不足挂齿。总有比拼“谁说了算”的一天,而胜负早在合作的第一天就已经定下了。看到良好的经营,专业的团队,优质的新闻内容,觉得这好像真的是一家自 由经济体制下运营的媒体。似乎它当真可以就此发展下去,成为独立自主的新闻机构,兴许有上市的一天。问题在于:是谁开启这个游戏?谁设定的规则?
从今天起,也许媒体会少了一位总编,而大学多了一位院长。业界曾经有过一丝罅隙,露出些许光亮来。现在则一切弥合,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一样。《圣经》上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在每一个传奇终结之后,我们究竟前进了多少?这是我想提交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