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评社
中评社台北8月25日电/联合报社论指出,在八八水灾重创台湾的万般慌乱中,台湾网路大军自发性的串联、整合,提供即时、动态的灾情信息,稍解全民在灾难混乱中的集体焦虑感。他们驾驭网路的数位能力,远远超出号称e化的政府;甚至受邀进驻“中央”及部分县市的灾害应变中心,协助架设信息平台。这群“电子数位公民”的精彩表现,堪称这次风灾悲情中令人感动的新力量。
在莫拉克豪雨成灾后,中枢失能,没人知道政府在做什么、灾情如何、需求若干,故而受灾者焦虑,旁观者心痛。幸好,我们还有网路。网友立即动员,网路上快速出现各种灾情整合通报的网站。
这些工具多半是由旧政府时代走来的高官不熟悉的:包括以推特(twitter)为基础架构的“莫拉克灾情网路中心”、以google map为底加上各方通报以标示各地灾情的“莫拉克台风灾情地图”、整理噗浪(Plurk)信息的“莫拉克台风灾情支援”,媒合各式资源与人力供需。其中,由多位著名部落客组成的台湾数位文化协会进驻官方灾变中心支援,并于日前结束任务,弥补救灾体系中失落的环节,为网路公民力量的展现做了示范。
回顾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当时的数位环境与今日有天壤之别。那时google才草创一年,Youtube不存在,既没有facebook,也没有推特、噗浪。媒体摄影机到不了的灾区,几乎被社会遗忘。如今,行动上网随处可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拍照、收发讯息,人人都是公民记者;微网志和社交媒体的凝聚力,在重大社会事件中,顷刻间转化成网民集体任务的动员令。
在八八水灾中,原住民部落受灾范园广袤,加上路断泥阻,传统媒体派出的报导人力,早已无法有效覆盖(cover)所有受灾区域,造成许多信息死角。但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网路可以;许多“灾”民记者为受难部落建立各别图像。
救灾好比作战,充足而即时的信息是救灾决策的依据,更是降低社会集体焦虑的重要工具;但在提供即时、动态信息的任务上,政府似已弃守。难怪网友感叹:“好险我们活在Web 2.0时代里”,因为无法赶回老家的人民,“可以直接从网友的串联与回报,看看家里附近的水退了没”;然后,在睡觉前再望一眼“莫拉克台风灾情地图”,期待地图上那些标在各灾点的小图像,代表紧急的惊叹号、物资缺乏的红色“饿”字,能在天亮之后消失。
当然,我们无意夸大网路效能成万能工具。在匿名的网路世界里,本就有极端意见容易被放大,谣言一再复制、流传的负面特性;网路也常是白目网友的“秀场”。
但是,当社会危机触动网民的同理心,只要有人在正确的方向上,以专业技术引导网路信息的流向,将是一股无法忽视的新动能。噗友、推友不只是利用网路道早安、发牢骚的旁观者,也可以是以信息专长投入重建的信息志工,并且形成公共论坛,不断接力挖掘灾难真相,和政治势力相抗衡。
在灾后口水战中,网路世代不会满足于政府传统式的单向说明、辩解,例如小林灭村元凶是否为越域引水已成网路上各方高手引据论战的专业战场。当紧急救援结束,“监督施政、要求负责”将是下阶段的数位公民不容放弃的任务,并不惜“下线,展开行动”。去年韩国青年反对美国牛肉进口,网路论坛上弹劾李明博的连署,一周内竟有一百卅万人响应,成千上万青年走上首尔街头的“狂牛震撼”,足为马英九借镜。
执政者必须体认,在推特、噗浪盛行的时代,e世代公民有“立即对话、立即回应”的需求和焦虑;但宣称要“在网路海滩上,筑起对话营火”的治国者仍依着上世纪的节拍行事,离微网志时代数位公民的政治期待,还差得很远,很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