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东西方学者之见

作者:萧融  来源:选举与治理网

        互 联网自诞生之日起便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中国于1994年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TCP/ IP (传输控制/ 网际互接协议) 的连接,成为第71个正式加入互联网的国家。1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已攀升至2.53亿,高居世界榜首。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之深、范 围之广不言而喻,在众多相关领域中,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俨然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提及网络与政治,必然会引带出“网络民主”这一概念。 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指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 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 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网络民主”不是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随着网络信息 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民主政治的实现路径。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及时性、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拥有广泛 政治参与的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之中。尽管如此,网络并不会自动带来自由和民主。对每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言, 网络民主是一把双刃剑, 具有双重的影响。(1)
 
      概括起来,中国学者普遍认为互联网对中国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公众更接近信息,更了解政府的举措。
 
        (二) 互联网有利于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渠道,使政治参与由原来的“逐级参与”变为“跨级多层次参与”。(2)这完全打破了地域和层级的限制,增加了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系统,反过来日益影响高层思考和政治决策。
 
        (三)     互联网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兴趣和能力。网络的分权和平等特征,在削弱集权控制的同时明显拓宽了政治参与的内涵。(3)
 
        (四)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政府管理的创新。随着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 “电子政府”, 即通过信息网络创新政府的服务将是中国今后大力发展的政府办公模式。这将有助于政府办公效率的提高、增强政府于民众的交流、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办公透明化。
 
              互联网在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同时,也给政治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      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导致“参与爆炸”,使政治参与陷入无政府主义。(4)互联网络是没有边界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公民在网上可以充分享受其信息自由权。这种 自由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规范,极有可能导致“自由过度”,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
 
        (二)      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导致“信息霸权”,使政治参与处于不均衡状态。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内部是不均衡的,它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这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不平等的,人数不多的前者获得了信息霸权。(5)
 
        (三)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政治欺骗”,使政治参与流为程序化形式。所谓政治欺骗,是政治力量采取的一种混淆视听,从而引导民众或舆论支持自身利益与要求的行为。
 
        另外两个与网络息息相关的概念是“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在当代政治中“公民社会”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在政治学中,是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思考和理解。该理论的 前提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权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离,使公民社会在理论上获得了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公共领域”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与私人领域 (private sphere)相对,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而不受干涉。此概念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胡泳在近期出版的题为《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6)的新作中就“网络公共 领域”这一课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互联网为中国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对原本有限的信息表达渠道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对于中国的网民来 说,互联网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人们可以就各类事件发表意见的公共场所。然而,受社会现状的制约,中国要实现网络公共领域还有很 长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执政部门希望跟上最新的通信科技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政府试图控制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政治影 响。因此,中国政府投入巨资用于防火墙的设置,试图阻隔和过滤“不良”网络信息。政府在网络发展中扮演着相互冲突的双重角色,这阻碍了中国网络的发展。但 是,现在这一舞台上增加了新的强有力的参与者—中国网民。他们有能力形成网络舆论,使之对执政党形成压力,进而影响网上热议事件的最终决议。
 
        在网络与“公民社会”研究领域,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与中东文化系杨国斌副教授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对互联网对中国公民社会发 展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公众共同商讨、探究社会问题。第二,互联网通过组建虚拟社群促进了社会团体的 形成。第三,互联网为抗议(protest)提供了新的因素。(7)他认为,互联网将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同时公民社会也会刺激互联网的进步,二者彼 此独立,但又紧密互动,呈现共同演进的现象和趋势。他还认为,中国电子公民社会的发展快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人们上网更多目的在于发表个人观点多 于商务或者政治话题,公民社会为互联网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传播需要。
 
        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涉足网络与中国政治的研究。与国内学者相比而言,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网络是否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化 进程”。 他们常常预设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的功能,将互联网和民主视为自然的互助共生体。从这一角度出发,西方将网络和中国的政治变革,尤 其是自由化和民主化,从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情报研究与与分析中心(Center for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 的James C. Mulvenon和Michael S. Chase在题为《冲破防火墙:中国网络的外部挑战》(Breaching the Great Firewall: External Challenges to China’s Internet Controls )(8)一文中提到,随着中国网络的发展,许多评论员、政治家、学者推测,互联网能促进政治改革、削弱中国共产党的专政。他们认为,网络的发展的确有助于 减弱执政党对国内外信息流的控制,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之前的预言并没有完全得到实现。共产党通过建立一套高科技的网络控制系统,俗称“防火墙”成功地遏制 了互联网促进政治变革的尝试。尽管防火墙并不是坚不可摧,但是其科技相对比较发达。对于想利用网络促进社会变革的境外政党来说,不仅要应付信息审查,还要 冲破技术上的阻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副教授周永明在其著作《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梳理:电报、网络与政治参与》(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 (9)中, 从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历史学角度出发,论述了互联网自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他指出,西方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网络技术必将 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然而,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网络技术既可以促进民主进程,也可以维护非民主政体,关键是看技术如何被使用。他认为用西方的学科模型 来分析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并不适合。中国有特定的国情,所谓的“公民社会”在中国不一定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网络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使政治活动公众化。其迅 速的传播速度是得政府难以掌控信息的流向,公众参政的机会增多了。归根到底,政策决定科技的应用。不能简单地下论断说互联网必然会使中国实现民主。技术能 促进民主,但不能决定民主的走向。
 
        Jens Damm和Simona Thomas为中国的网络与政治研究贡献了另一本汇编论文集-《中国网络:技术变革和政治影响》(Chinese cyberspaces: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Effects)(10)他们综合了前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深刻影响。本书为互联网技术对中国信息政策、政治稳定以及政治蕴含提供了批判性的分析。在第二章题为《政府政策与中国网络的控制》( “Government Policy and Political Control over China’s Internet” )(11)的文章中, Erik Harwit和Duncan Clark 通过分析政府对数据管道和网络内容的控制,探讨政府与行政部门在网络建设中的角色。最后作者总结说,在中国,网络并不是促进重大社会、政治变革的最佳工具。
 
         纵观中外学者对网络与中国政治的研究,尽管研究重点有别、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的,那就是,网络的发展对中国政 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性、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至于网络能不能向西方学者所期待的那样,最终将中国政治引向民主,我们拭目以 待!
         
      相关阅读链接:
 
         
         
参考文献:
1.马瑞清, 赵德江:《浅谈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建议的影响及建议》,《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6月,第三期
2.杨伟民,吴显庆:《论网络政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学习与探索:政治发展研究》,2004年,第五期
3.黄永炎,陈成才:《21 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探索与争鸣:理论与改革》,2001年1月
4.白淑杰:《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析》,《法制与社会》,2008年9月(中)
5.黄永炎,陈成才:《21 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探索与争鸣:理论与改革》,2001年1月
6.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7. Yang Guobing, 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3), 12(36), August
8. James C. Mulvenon,Michael S. Chase. Breaching the Great Firewall: External Challenges to China’s Internet Controls, Journal of E-Government, Vol. 2(4) 2005
9.Zhou Yongming, 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 Jens Damm, Simona Thomas, Chinese cyberspaces: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Effec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1. Jens Damm, Simona Thomas, Chinese cyberspaces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Effec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12–41.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