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扉客:杨佳案“造谣者”归来

作者:石扉客   来源:南都周刊

 报道发表后,才有机会面对面见到报道中的核心人物,对一个记者来说,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如果事后见到的真人和你此前在报道中描述的对象有 不小的偏差,那更会有一种让人沮丧的感觉。一年前我采写《杨佳案“造谣者”郏啸寅》这篇报道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我赶到苏州郏家时,这个在杨佳案发后第 二天发帖说杨袭警动机是被警察殴伤生殖器的苏州青年,早已经和杨佳一起被羁押在上海市看守所数月之久。

  那次采访中我最大的苦恼,是没有人能准确描绘出他的性格特征,更没有人知道他在网络上介入到杨佳案中的前因后果。这个在出事前本就悄无声息的23岁高职毕业生,在出事后更陷入了一个悄无声息的暗场。

  报道中最后呈现出来的杨佳案“造谣者”郏啸寅,是一个从各方信息源拼凑到一起的面目模糊的形象,是个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不小心犯了错的脆弱的 孩子(在我看来这仅仅是错,而不是罪)。而当时我最大的担心,是怕这次牢狱之灾彻底毁了这个孩子的未来。这种猝然而至的打击,通常会导致两种人格变异,或 者是彻底的愤怒和偏激,或者是彻底的自闭和抑郁。

  这种担心一直持续到报道在9月发表后的10月,那是义务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成功介入到这个案件里来时。律师是我的朋友张培鸿,从看守所会见出来后,培鸿很欣慰地告诉我,郏啸寅的状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情绪镇定而思路清晰,对周遭形势的判断也很准确。

  此后是漫长的等待,忽而有消息说年底就要放人,忽而又有消息说暂时放不了。郏的父母更是接到警方电话, 叮嘱最近在家里等消息。大家都明白在法律意义上警方已很难坐实郏啸寅的罪名,所以不过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结案的问题,接下来的共同担心则是包括律师和媒 体在内的外界,如何小心翼翼地介入此案,方不至于招致警方猛烈反弹,从而累及郏本人。

  好消息终于在2009年1月13日传来,警方通知郏家去上海领人。这次释放在意料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是这并不是无罪释放,而是加了个为期一年的取保候 审期限。让培鸿恼怒的是,郏被保释这天,甚至连身为律师的他都不知情。在郏父记事本上的记录表明,警方要求郏的父母写下保证书,“不向任何人谈及此事,包 括夫妻双方亲属。”这意味着如果接受媒体采访,可能会带来风险。

  听到电话里郏母紧张的声音,我放弃了再写一篇杨佳案“造谣者”回家的计划。直到风头过后的2009年春节,我才在郏家见到了我的采访对象。这个想象中 的小伙子,完全颠覆了我采写报道时的综合感受,和培鸿的描述差不多,这的确是个价值观坚定、思路清晰的年轻人,并不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网虫,也不是 一个没心没肺的八零后。他对时事有自己的准确判断,也清楚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有对未来的设想。

  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没看到六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在他身上所施加的影响,他没有想象中受害者的愤怒和偏激,更不显萎靡和颓唐。他很冷静地讲述看守所期间的 经历,如何被层层提审,在开始的几个月如何和重刑犯羁押在一起,到最后几个月又如何和外籍犯人关在一起,甚至成为管理他们的监仓小组长。回忆他承受的可能 要判重刑的压力,和背着十几条人命的杀人犯背靠背睡在一起的恐惧,以及最后终于见到律师并准确判断出律师是自己人的开心。

  只有在这时,我才知道这个“大胆刁民”(他的ID)肇事之由,并不是发主帖,而不过是在他做版主的各类帖子里发了一些跟帖。他感叹网络监控技术的天罗地网,他在网上的每一个痕迹,每一句话,包括每一次聊天记录都被找到并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摞。

  在描述这一切的时候,这个细心的小伙子小心翼翼地支开父母,他不想老人知道这些后更担心。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还知道从监狱里允许收看的电视新闻里分 析出乐观元素,对自己的处境有从容的判断和设想。“我那时看了报道的几个诽谤案,知道自己性质和他们一样,按照法律一定不可能判刑。”他笑称也做好了最坏 后果出现时的对策,“如果万一判刑了,我一定会起诉聚友网。”他说这个想法也是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料和经验所致,因为聚友网的老板是国际媒体大亨,只有告他 才会引来更多关注。

  他最终获得完全的自由是上个月22日,恰在杨佳案事发一周年的8天前。这一天,他终于拿到了取保候审期满正式释放的决定书,警方的最终结论是该案“情节轻微,不予处理”。

  而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也恰是一年前他被批准逮捕的日子,去年今日的7月13日。对公众来说,杨佳案早已淡出视线,时过境迁之后,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因在聚友网发帖被抓进看守所的小伙子?

  我在想,如果条件许可,我想他其实会是个很好的网络新闻编辑,再不济也是个尽职尽责的网管。但这个被羁押了整整190天,做了一年噩梦后终于醒来的“大胆刁民”,至今无业,只能整天呆在家里。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年的经历也给他的人生打下了什么样的烙印。

没有评论: